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期间,日本人曾多次在大庆油田打探井,都无功而返。为获得石油保障,日本不得不发动太平洋战争,这也改变了整个二战的格局。而事实证明,当时日本人打的探井深度与中国后来开发的油井只差300余米。

1964年,《中国画报》刊登的一张王进喜的照片引起了日本情报专家的注意。他们根据照片中王进喜的穿着,估测出大庆油田的位置,即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并通过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势,推断出油井的直径。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

毫无疑问,中国在东北地区发现了一个大油田。

历史上,日本人曾三赴东北寻找石油,进行过长时间的地质调查,但都无功而返。

早在1928年,国际上便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了石油的迹象。这一消息,让日本人颇为心动。

“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的资源,是帝国自给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必须对控制满蒙资源、改变日本国内产业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日本二战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在《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这份报告中这样写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春天,东北尚未苏醒,厚厚的积雪仍覆盖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日本“满铁地质调查所”参事新带国太郎第一次同他的伙伴,带着20匹骡马,沿着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勘察历时两个多月,一无所获。

第二年4月,在美国驻哈领事馆工作人员托里斯基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第二次带队赶赴东北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寻找石油。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经过化验和分析,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的沥青。尝到甜头的日本人变得更加贪婪。

1931年,日本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进军中国东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石油。日本专门成立了“满铁调查部”,寻找矿产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2月,东北三省沦陷,“满铁”探矿队开始“肆无忌惮”地活跃在东北大地上。期间,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边缘地区打探井,但往往打不到1000米就放弃了。1959年9月,标志大庆油田发现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开钻到1357米后开始出油。日本没有在东北找到油田,就差这“漫不经心”的300余米。

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类似词句,他们始终为没能找到大庆油田感到“遗憾”。

对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地质大师黄汲清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理论,他曾讲:日本人找油技术比我们先进,为什么没有发现?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陆相地层可以生油。对此,日本地质史学者小松直干也认为,除了勘探的范围、密度不够外,从根本上说是“探矿思想和探矿技术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满洲已经很难找到石油,还是马上到‘南方’寻找油田吧”,日本石油公司的调查部长大村1940年8月宣告说。日本打消了在中国东北寻找大油田的念头。

为获得石油保障,日本不得不发动太平洋战争。“离开石油,我们的战舰和其他军舰只不过是稻草人。”二战时期一个著名的日本海军大将这样说。

1941年12月7日,无计可施的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国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最终改变了整个二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