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系统问题”、“这个我们需要系统地分析”等类似的话语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讨论之中,究竟何为系统?如何系统地分析问题?这些问题人们已经思考良久。今天我们就在Jamshid Gharajedaghi所著的《系统思维,复杂商业系统的设计之道》的带领下梳理人们的系统观的演化轨迹、系统运作的原理及表现。

本书以导致“竞争优势失灵”的力量为起点,指出随着这些力量从最初的模仿、惰性、局部最优化和游戏的改变最终需要变为思维范式的改变。人们的思维范式必须从关注独立变量的分析思维转向关注相互依赖性的综合思维,从无思想系统转向社会文化系统。本书通过开放性、目的性、多维度、突现性和反直觉行为这五位一体的原理体系定义了多元思想系统行为的属性和假设,通过自组织、信息关联以及发展等关键词描述了社会文化系统这一新型系统观的核心理念。基于上述分析,本书提出了整体思维、运筹思维、设计思维等实现系统思维的路径。

系统的演化:从无思想系统到多思想系统

  • 无思想系统

受牛顿经典力学影响的无思想系统观起源和发展于文艺复兴之后。该观点认为组织只是按照其内部结构和因果法则来运作、没有自己思想和目的、仅具有执行功能的机器。它的功能完全由用户定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就是该思想的体现。

系统各部分通过能量结一次性凝聚成整体。在能量结构系统里,经典物理法则主宰着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直到某个部分发生故障,否则各个部分的功能必须是被动运作和可预测的。把两块木板钉在一起,它就保持这那样直到木头腐朽,铁钉锈蚀,或者被撬杠拆开。

只有所处环境保持稳定或很少受到影响的条件下,无思想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和有效运行,可靠和投入产出比成为作为无思想式组织的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

  • 单一思想系统

该观点认为组织是单一思想的生命系统,虽然系统有自己的意愿能做出选择,但它的组成部分只能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方式做出反应。他们以自我平衡的系统方式在运行,就像一个恒温调节器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反应。

生命体与生俱来的脆弱性和开放系统的不确定结构使得求生成为组织的意愿,通过成长赢得与环境的抗争成为组织成败的衡量标准。

  • 多思想系统

多思想系统也被称为社会文化系统,多思想系统认为组织成员们为某个共同目标自愿聚集到一起。文化是成员之间的粘合剂,多思想系统中会出现成员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次的目标和手段的选择,如何让三个互相关联的目标之间实现较好地协调对于多思想系统而言至关重要。团队的功能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每个成员,还取决于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换以及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最终所形成的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统行为的原理

  • 开放性:偶然性、选择性和确定性是影响结果的共同力量

开放性指有生命力的,开放系统的行为只能在其环境的上下文中才能被理解。环境是不可控但会影响系统行为的变量集合。生活环境对于每个人而言自身难以改变,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如何理解人们对成功的追逐?成功具有鲜明文化属性差异,官本位的环境中人们认为高官是成功,商本位的环境中人们认为富商是成功,求知本位的环境中人们认为学者是成功,离开文化环境去抽象地讨论成功是无法得到有益的结论。

随着人们越来越了解环境,某些不可控的变量会变成人们可影响的变量,此时环境变为交互环境。当我们增强了对环境的影响力,也降低了对环境预测能力的激励。草船借箭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人们对当时的气象条件没有任何的影响能力,诸葛亮比其他人更早地预测气象会成就佳话。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影响气象能力逐步增强,草船借箭似的神话也就回归平常。

开放性系统不仅保持共有属性,也谨慎守卫各自个性。生物界中物种通过自我复制DNA来延续生命,对于由人组成的系统来说,文化密码就是该系统的DNA,它深深地扎入成员最核心的共享记忆中。如果任其发展,这些内部密码会默认成为组织的原则,不断重复既有秩序。

  • 目的性:个体选择与组织秩序的合力

系统的目的性可以从系统成员和系统整体两个层面进行理解。

就系统成员而言,个体的目的是其选择的结果。选择是理性、情感和文化三个相互作用的产物。理性出自于决策者的利益,决策者会权衡每个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选择能为其带来最大化利益的“合理”方案。情感受决策者内在价值观影响,由个体的情感状态衍生出的享受和满足感。情感的判断标准与理性不同,以风险为例,理智让我们规避风险,但因为情感追求刺激和挑战,所以它让我们面对风险。文化决定了群体的伦理规范,决策者会受到群体价值观的影响。默认价值观常常被认为是既有事实,只要没有人去质疑,它们将一直存在。

依据目的性的差异,系统行为可分为反应类系统行为、响应类系统行为和行动类系统行为。

反应类系统行为以状态保持为目标,系统在不同环境下会对变化进行反应以维持状态稳定。以恒温供暖系统为例,当室温低于设定值时,系统会加速运行;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系统会关闭,系统所保持的温度就是室温。这样的系统可以适应变化,却因为不能选择自己的行为无法学习,无法随着经验增长而提升能力。

目标追求是系统自发行为,对不同的事件产生不同响应,直到在相同或不同的环境下产生出某种特定的结果。动物可以在不同或相同的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找到食物。如果一个目标追求系统具备记忆功能,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使自己更加有效地达到目标。

目的性系统不仅可以在相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产生相同的结果,还能在相同或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它可以在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结果。这种恒定条件下改变结果的能力体现了自由意志,这样的系统不仅能学习、适应,还能创造。

  • 多维度:非黑即白并不是相反事物的存在方式

零和游戏背景下,相反倾向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表示。一是对立倾向被概括为两个相互排斥并离散的实体,呈现非此即彼的状态。二是相反倾向由一个连续的过程表示,在黑和白之间有无数的灰色地带,这些灰色阴影中的问题需要妥协或是解决对方的方法。

多维度原理主张相反倾向之间不仅要共存和交互,而且还应该形成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可以突破成对的关系,允许存在两个以上的变量,不可调和的部分可以组成一个可行的整体。自由、公正和安全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一直将其割裂来看是有问题的。

  • 突现性:一加一何时等于二?

整体属性和部分属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第一类型属性和第二类型属性。第一类属性指整体属性是部分属性的简单累加,比如一支篮球队的体重之和等于所有队员的体重之和。被称为第二类型属性的突现性是一种整体而非部分的属性,是部分属性交互的产物。以成功为例,成功需要管理的是交互关系而不仅是行为。成功的团队不仅拥有最好的选手,也包括球员之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各部分之间的良好协调和增强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力量比每个部分的力量相加之和大一个数量级,各部分之间的不协调将导致整体无法达到本应该产生的能量。

  • 反直觉行为:地狱之路由善意铺成

反直觉行为指行为产生了与预料完全相反的结果,如何减少贫穷家庭数量,扩大社会福利体系是我们认为不错的想法,那结果如何?改善福利需要通过增加税收为该计划进行融资。过高的税收会迫使部分企业离开该地区,税收基数被稀释,收入降低。此外,具有吸引力的福利体系将吸引更多贫穷的人来该地区,这反而增加了失业的风险。为什么原本想减少贫困家庭数量的福利计划却导致贫困家庭数量增加?

社会福利体系与贫困家庭的数量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简而言之,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穿过一座神奇的迷宫,你每走一步,迷宫的墙都会重新排列一次,社会福利体系与贫困家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以及其他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社会福利体系具有增加本地贫困家庭收入、因税收增加减少本地企业数量、吸引外地贫困人口流入以及失业增加等多种效应。在这些效应中除了第一个能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之外,其他的效应都导致贫困人口数量增加,因此福利体系对贫困家庭数量的净效应由上述效应的合力而定,这些效应的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社会文化系统

社会系统的很多行为都和其成员间的交互有关,而非每个独立成员本身。每个社会系统都展现出一些固定特征,即便其每个成员都被替换后,依然能保持下来。

——欧文.拉斯洛

  • 自组织:朝着预定的秩序发展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Haken认为组织按照进化形式可以分为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种类型。他组织是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自组织是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组织都广泛存在,生命系统、企业等都属于该种类型。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

不同的理论对自组织进行了有益解读。系统论认为自组织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热力学理论认为自组织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不断地降低自身的熵含量,提高其有序度的过程。进化论认为自组织是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

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或许就是作为预定秩序的生产蓝图,这保证了系统可以持续调整定位,以循着其预定秩序前行。这些系统除了向预定目标前行外,还警惕地保持着其独特性,除非它们所保有的意象改变,否则社会系统会持续复制他们自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信息关联系统

社会系统的关键元素不仅是包括其成员本身,还包括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作为系统定义的隐含假定共同决定了系统的特征。社会文化系统是有各自目标的成员基于共识所自愿组成的联盟,信息是成员间关联的纽带。信息关联并不是一次性关联,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维系。只有当产生这些属性的过程结束,这些现象才不复存在。

为了生存个体必须观察和理解周围环境中不断发生的事件,但只理解分散的现象碎片不足以使人类充分适应环境,所以寻找分散现象中逻辑联系的努力促使人把分离的信息组合成统一的、有完整意义的精神意象,最终形成世界观。意象使人类和所处环境形成联系,它和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对环境的感知一起构成以现实世界因果律为隐含假定的系统。

对于生活在相同社会环境下的人,对世界的意象大部分与他人共享,剩下部分属于个体特有。共享意象构成了人类团体成员间关联的重要部分为有意义的交互提供了必要条件。个人精神意象和团体共享意向间的一致程度决定了他对团体的融入度。

  • 发展

组织的发展是有目的的改造过程,同时向着更高程度的整合和差异化发展。组织的发展是集体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提升社会系统服务其成员和环境的能力和愿望。分化过程代表着艺术的方向(在明显相似的事物之间寻求差异),意味着增加复杂性、多样性,自主性和形态发生的趋势。整合则代表了科学的方向(在明显不同的事物之间寻求共性),意味着加强秩序、统一性、一致性,集体主义和形态静止的趋势。

社会系统可以通过牺牲差异化的整合过程,从一个混沌的简单状态朝向有序简单的状态方向运动。如果通过牺牲整合的差异化过程,则社会系统会朝混沌复杂状态方向运动,通过同时向复杂性和技术性方向运动,组织可以达到更高形态。在差异化的各个层面上都存在一个最低水平的整合,使系统不至于瓦解而陷入混乱。相反更高水平的整合,需要更高程度的差异化,以避免能力缺乏。

文化对运营的影响体现在其作为默认决策系统的角色上,如果你没有主动去选择要成为怎样的父母,那么文化传统会给你答案。如果人们重复使用默认决策,那么他们会忘记自己也拥有决定权。他们会认为这样的默认决策是现实所迫,却忘记了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提出异议的话,这些现实就会一直存在。这种潜规则阻碍了人们自己质疑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于是默认决策难以被质疑,会一直保持到最终变得过时。

尽管文化先于个体存在,但人们的有意识行为却可以改变和再造文化,在人类改变文化、创造未来所需的协作能力和诉求里可以发现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和机会。社会成员通过映射新的现实,并观察自己行为的实际或者潜在的社会学习结果,来调整自己的世界观,这就是社会系统的学习方式。每个成员的学习之和只是他们协作和共享学习的那部分。社会文化系统在变化方面表现出比每个独立成员更高的惰性和阻力。

人类文化的复杂性、含糊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是变革的核心。变革过程在脱离了其诞生和交互的文化环境后,将难以被理解。这种过程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个体行为的成功与否总是由他们对共享意象的了解和修改程度来决定。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 极简经济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