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朝代,尤其是在汉武帝的年代,大汉的军队所向披靡,将敢于进犯的敌人统统赶出了中原。匈奴这样在汉初还令人谈虎色变的大敌,在汉武帝的运筹之下被悉数赶出了中国。汉军远涉大漠,一路将曾经强悍的匈奴赶到了遥远的中亚甚至欧洲。

然而,事实上,汉武帝的功绩远远不止如此。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杀伐穷兵黩武的君王,之所以,被后人称之为“大帝”,就是因为他还有其他皇帝所不具备的远见卓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一朝经历了很多次战争,的确是挥霍了文景皇帝积攒下来的多年的家产,但是,汉武帝也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攻打匈奴的战争平定以后,汉朝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移民。大量的汉人被迁移到新疆地区,他们将永远在这里生根发芽。

汉武帝自己也知道,一味依靠战争来夺取领土是愚昧的。只有这个地方彻底被中国所同化,那么,这片疆土才能真正融合进入中国。

汉人移居自然是千难万难,但是,汉武帝还是做了,哪怕,他被自己的子民记恨。那么,为什么新疆地区直到今天依旧地广人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因为这里适合生产的土地太少。在生产力和技术都非常落后的年代,生活在新疆地区就显得更加的艰难。我们都知道,新疆地处中国版图的西北之地,常年干旱少雨。而人类生活的必须便是水源,缺了粮食人还能坚持好几天,但是,如果没有水喝,几天都无法坚持。

所以说,迁移到新疆的移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饮水的问题。

如果新疆地区在农耕时代真的那么适合居住的话,中原王朝恐怕早就已经将这片广袤的土地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了。水源是新疆地区永远的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们不得不集思广益,而“坎儿井”便是智慧的中国人交出的完美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的“坎儿井”便是井渠的意思,在维吾尔语中“井渠”被念成坎儿井,所以,后来它就以这个名字行于世间。我们今天对于“坎儿井”的评价非常高,大家一致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坎儿井”的意义甚至还要比长城更加伟大。

因为长城的存在是为了让阻拦南下的少数民族,但是,坎儿井却让老百姓真正获得了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 ,三国人孟康说: 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坎儿井”的大名,但是,人们对他的了解也就止步于此。事实上,坎儿井是一个巨大的灌溉系统,这是中国人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表现。坎儿井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竖井和地下渠道和地面渠道都是用来引水的,而“涝坝”则是用来蓄水的。

所以,庞大复杂的坎儿井系统便是由一条条渠道和涝坝贯通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云:“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穿井时,就挖了一条从旁出的“匿空”(地道),这与坎儿井的挖掘方法极其相似。如果:“匿空”为水平地道,就是坎儿井,这是公元前21世纪的史迹,比传说波斯于公元前8世纪有坎井,要早1000多年。

熟悉新疆地理的人都知道,新疆地区虽然广袤,但是,主体上还是盆地地形。高高的山脉在外圈耸立,此前百姓用水大部分是依靠山上流淌下来的雪水和少的可怜的雨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由于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也长,所以,根本就存不住水。大量的水分会在白天被阳光蒸发,再加上时长刮起的狂风,水能够保存的量就越发可怜。地形是水源稀少的罪魁祸首,但是,事实上人们也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地形才造就了坎儿井。

人们利用山体的斜度将春天融化的雪水引了下来,虽然,地面上注定无法保存大量的水分,但是,地下河却能够解决蒸发量巨大的问题。坎儿井的水都是在地下流淌,所以,蒸发的量不会很大,这也就使得农田可以得到灌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末年的名臣曾林则徐被贬新疆,他考察了新疆的地理风貌以后,随即决定大力发展坎儿井。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云:“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它说出了“疏泉穴地”这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点。

于是,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下,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又一次被建设了起来,从前淤塞的暗渠被疏通,在他的引导下,还新建了很多坎儿井。事实上,在坎儿井全盛的时候,能够灌溉50万田地,可以说,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坎儿井仍浇灌着新疆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