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最具有生命力的民间娱乐形式就是大秧歌。随便你走到哪个街头,每当晚饭过后,总会听到火爆热烈的唢呐声和欢快热闹的鼓声,广场也好,商场门前也罢,都有那么一伙秧歌队。扭的秧歌是热火朝天,看热闹的人们也是心里痒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句时髦的词来形容,这秧歌就是东北老百姓心目中最最传统又最最流行的“街舞”。不是有人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吗?扭秧歌的也说要是一天不扭秧歌,是吃饭不香,睡觉也不香,上瘾啊!

秧歌是两人一组,一男一女叫“一副架”。四人一大组,叫“两副架”,又叫“一棒鼓”。扭在最前面的叫“头棒鼓”,不用说,是这个秧歌队中水平最高的,这和别的演出谁水平高谁腕儿大谁就“压轴”可不一样,咱们是谁的能耐大,谁就往前站,决不埋没人才。接着按水平的高低再是“二棒鼓”、“三棒鼓”,依次这么排下来。扭秧歌讲究个“虎头豹尾”,冲前压后的都得搁个明白人,在从前秧歌队领头的叫“傻公子”,或者叫“拉衫的”,因为就他自己戴文生巾,披斗篷,持折扇;排尾的说道也大,叫“老坐子”,“上装”是个扮像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槌,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着背,手里还拄着一个拐杖,拐杖上面还拴着不少的零碎。他们的作用相当于马戏团里的小丑,能耐大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考证秧歌的起源是东北远古的女神祭祀仪式,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要真是如此的话,秧歌也算得上是出身豪门,既然是走下神坛,那身上的那层光环也慢慢被时光之水冲刷掉了颜色,变得通俗起来大众起来。从过去的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看到秧歌,到如今遍布街头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秧歌身上仅剩的那点子庄严也被剥的一干二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的秧歌队,多的有上百人,少的也有几十人,人再少了,就带不起热烈的气氛,扭的人也没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