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的地方就有骗局,意大利人查尔斯·庞兹一度成为骗子的代名词,21世纪初伯纳德·麦道夫取而代之。 国内的骗局也不绝于耳,无论是e租宝还是钱宝都让许多人损失惨重。骗局究竟如何实现?我们将以麦道夫的惊天骗局为参照对该问题探讨。

伯纳德·麦道夫,股票交易方式的革新者

伯纳德·麦道夫出生于1938年4月29日,是拉尔夫和西尔维亚·蒙特纳·麦道夫的第二个孩子。1960年11月,刚从霍夫斯特拉大学获得政治学学位的麦道夫在向岳父索尔.阿尔佩恩借了5万美元的基础上创立伯纳德·L·麦道夫证券投资经纪公司。最初这家公司仅是一个纯粹的手工和电话操作经纪公司,通过全国报价局提供的粉单信息进行报价和询价代替客户进行交易。不久,该公司便开始利用计算机处理报价并将业务重点集中到电子交易。

凯·温莎服装品牌创始人卡尔·夏皮罗是麦道夫的第一个客户。夏皮罗有剩余资金希望在股市进行快速的套利交易。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华尔街所有工作都以手工方式进行,由股票交易员亲自或通过电话操作,操作记录也誊写在纸上。即使进行一次简单的股票交易大多数经纪公司也要几周。华尔街每周三都闭市一天以处理一周堆积的交易文件。麦道夫告诉夏皮罗他可以用当时闻所未闻的速度在3天之内完成交易。于是,夏皮罗给麦道夫10万美元让他为自己开设账户进行交易。麦道夫能快速为客户实施交易的消息迅速扩散,夏皮罗的朋友陆续成为麦道夫的客户,而且也带来了更新的客户。

1971年,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预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分庭抗礼的纳斯达克(NASDAQ)创立。纳斯达克主要是为一些无法在NYSE和AMEX交易而在场外交易的公众公司报价、询价以及统计每日交易量。纳斯达克并不是单纯的实体机构,而是全国范围的股票经纪交易电子网络。麦道夫虽不是纳斯达克的创造者,但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新资源。他是20世纪70年代最早加入纳斯达克系统的5个经纪交易商之一。1979年麦道夫加入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系统设计委员会,1981年和1983年主持设计委员会的工作,并最终推动了跨市场交易系统的形成。

尽管有些公司发展起来之后会到AMEX或NYSE交易,但1981年有3000多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交易,多于NYSE和AMEX之和的2500家上市公司。当纳斯达克新的交易方式被炒得沸沸扬扬时,麦道夫在电子交易方面的认识得到了印证。麦道夫兄弟断定利用计算机进行交易的时代已经来临,他们进行了大量投资很快将SEC推行的市场竞争计划变成现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地区性股票交易所以及像麦道夫这样的第三市场股票经纪人从NYSE和AMEX抢走了其交易总量的10%。

为了从AMEX和NYSE吸引客户委托以增加交易量,麦道夫创造性地提出了日后成为华尔街惯例的业务委托回报,他以每股一美分的标准向客户支付回扣,公司以较低的价格买入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在麦道夫注入新血液之前,成立于1885年的辛辛那提股票交易所已经奄奄一息。麦道夫关闭了实体交易大厅,于1980年将该交易所完全转变为一个电子交易平台,交易系统实现了完全的自动化。麦道夫成功地说服了48家华尔街公司加入该系统,1985年系统的日交易量达到6000万股到7000万股。1995年,麦道夫兄弟和辛辛那提股票交易所的其他人员一致同意将“黑盒子”转移到芝加哥。麦道夫在那里实现了股票交易的革命性改革,他公司的自动化系统将接受任何规模的交易委托,然后查询市场价格,在几秒钟内进行交易。他的主要竞争对手需要花费90秒的时间才能将一个交易指令传递到交易所大厅,然后再传递到拥挤的交易场。

1986年《金融世界》杂志刊登了华尔街收入最高的100位股票经纪人,麦道夫位列其中,当年的收入为600万美元左右。在华尔街大部分人真正掌握电子股票交易技术之前, 他就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交易。在易趣、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流行之前,麦道夫就已经为买卖股票创造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通过率先利用计算机处理股票交易和大胆地拓展业务,伯纳德·L·麦道夫证券投资公司发展成华尔街最大的股票交易公司之一。

伯纳德·麦道夫,弥天骗局的设计者

麦道夫注册经纪交易商不久就开展了咨询业务,最初只是为麦道夫的家人、朋友和主要客户代为管理资金和处理交易。

经营初期麦道夫的两个公司都盈利。非法的咨询公司给他带来充足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经纪交易业务上赚取巨额利润,完成投资后他再兑现20%的客户回报。虽然经纪交易业务与咨询业务绝对独立,但麦道夫以自己合法业务的业绩欺骗投资者。他常常在投资者面前展示经纪交易业绩,让投资者相信他在进行证券投资交易,而且业绩十分优异。

1992年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关闭了麦道夫的两个主要筹资人弗兰克.阿韦利诺和迈克尔.比尼斯的公司,这影响了增量资金的涌入。20世纪90年代末,麦道夫的强大交易武器——自动交易处理系统,已经被很多公司复制,麦道夫公司的利润率从辉煌时的20%下降至2%—3%。

经纪业务盈利水平的急剧下滑以及主要融资渠道被切断迫使麦道夫走上依靠新投资者的本金支付旧投资者回报的道路。当时美国经济萧条,有些机构客户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在市场上获得“超常”表现。麦道夫说他使用价差执行转换套利策略帮客户获得他们想要的收益。但事实上,麦道夫用新的客户资金支付老资金的收益和本金制造有大量日常证券交易的假象,他甚至雇用一些毫无对冲基金工作经验的人并教唆他们在给SEC的声明中伪造审计报告和财务数据。后来他在纽约和伦敦的银行之间把数百万美元倒来倒去,让人看起来他在欧洲的股票交易为投资者获利。

2001年证券交易价格的定价标准也从原来的1/8倍数转换成了十进制小数形式,麦道夫公司的交易业务受到严重的冲击,因为他始终坚持向为自己提供业务的其他经纪商支付每股1美分的回扣。麦道夫合法的经纪业务不能产生足够的利润去补偿咨询公司,无力兑现自己承诺的每年10%—15%的回报。此时麦道夫名下仍然有数千名等待高回报的投资者,但他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筹集到新的资金。他试图从欧洲银行借款,英国资产管理公司北美分公司帮助了他,但法国巴黎银行拒绝了麦道夫的融资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洲的一家投资商希望尽快赎回70亿美元的投资,麦道夫精心维护的资金链条断裂。麦道夫精心设计的长达20年、500亿美元的投资骗局宣告破产。

2009年6月29日,伯纳德·麦道夫因证券欺诈、邮件欺诈、电话欺诈、洗黑钱、虚假声明和作伪证等项罪名获刑150年。

骗局何以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道夫在接受审判时承认“在被逮捕前的很多年,我推行了一个庞氏投资计划,我从来没有将客户投入的资金再次投资,只是把钱存入了大通银行。”为何如此简单的策略最终演绎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骗局?骗局走向“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基于人性弱点设计的吸引点

绝佳的卖点是产品畅销的前提,骗局也需要有吸引人之处。贪婪与恐惧这人性的两大弱点是设计骗局的灵感来源。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助等负面情绪是恐惧的来源,街头算命的“半仙”之所以得逞是因为他给人们确定性、希望或是所谓的化解之法。贪婪既包括想获得超过正常水平的回报,也包括获得回报却不愿意承担与之对等的代价。因此,超高的回报或无代价的回报往往是骗局的诱人之处。

不确定性是高额回报的来源,不确定程度越高回报也就越高,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的回报递减,是因为它们的不确定程度也呈现递减的趋势。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并且能够承受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潜在损失、焦虑和担惊受怕等负面效用,但高收益却是人人心而往之。“高收益、低不确定性”这种反常识但符合人性需求的产品是包括麦道夫在内的诸多骗局成功的关键,差别在于通过何种机制去实现“高收益、低不确定性”。

  • 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率。早期麦道夫承诺的年投资回报率为20%,后期每年超过10%,而同期美国的投资回报率只有3%左右。

  • 通过投资策略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麦道夫通过购买蓝筹股投资组合,同时购买标准普尔指数的卖出期权和买入期权的投资策略锁定投资组合收益,以实现保护投资组合避免遭遇大熊市的目的。

  • 定期分红降低收益兑现的不确定性。如果投资回报得不到兑现,不论是麦道夫为投资者设定的回报,还是投资策略无异水中月镜中花。麦道夫每个季度向投资者发放红利,这为其采用“以后续投资者的本金支付前续投资者的红利”的思路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只要投资者不断增长并且没有发生巨额的本金赎回,这一策略就具有可持续性。

“定期兑付+远超无风险回报率的收益率”让投资者笃信麦道夫的超凡能力,他们终于找到了“高收益、低不确定性”的投资渠道。

顾弄玄虚产生的信息不对称

阳光是戳破骗局的良方,骗局之所以成行是因为骗局设计者比被骗者掌握更多关于是否行骗以及如何行骗的信息。麦道夫不仅不让顾客主动提起他为其管理投资的事宜,而且也并没有遵循共同基金的常规为客户及时提供投资账户的相关信息。麦道夫只向投资者发送纸质账单以表明公司确实在为客户理财,不过这些文件上从来没有时间标示,对于交易的确切时间客户无从知晓。麦道夫公司宣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防其他公司复制其投资策略。

高额的融资奖励形成投资者扩张的外生动力机制

投资者的持续加入是麦道夫骗局得以维系的关键,为此他设置了不菲的筹资报酬以增强合作伙伴为其融资的积极性。 早期资金由麦道夫的岳父索尔·阿尔佩恩引荐,后来弗兰克·阿韦利诺、迈克尔·比尼斯、费尔菲尔德-格林威治集团的沃尔特·诺埃尔、奥地利银行家索尼娅·科恩和某对冲基金公司所有人埃兹拉·梅尔金等陆续加入为麦道夫融资的大军。

莫里斯·科恩和小阿尔文·德莱尔是麦道夫两个最重要的融资人。1985年科恩与麦道夫一起组建了科麦德证券,该公司负责为麦道夫非法资产管理业务筹资的人发放佣金。2001年7月麦道夫公司向科麦德单月支付的佣金费用就高达130万美元。2003年到2008年期间,有6人的酬金总和超过1200万美元。斯普林是科麦德公司薪酬最高的筹资人之一,到2007年1月他为公司筹集了超过5亿美元的资金。2003年到2007年间,斯普林从科麦德公司领取的报酬至少有480万美元。卡尔.夏皮罗的女婿鲍勃·杰斐在10年间通过科麦德公司获得了大约1亿美元的佣金。

筹资人无需为投资者的回报负责,只要有资金注入筹资人就可以获得麦道夫所支付的报酬,筹资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分离以及风险—收益不对等导致筹资者有单向扩大筹资规模的冲动。源源不断的投资者加入既为后续“由吸引升华为信任”提供了人员基础,同时也更方便麦道夫实施“以后续投资者的本金支付前续投资者报酬”的骗术。

信任推手催生盲从

吸引只是起点,被投资者信任既是骗局成功的表现,也是骗局得以持续的根源。只有获得信任,投资者才会不断增加投资额,才会主动宣传和拓展新客户。麦道夫获取投资者信任的方式主要有:

  • 务实而稳健的投资理念迎合了投资者谨慎的心理偏好

麦道夫告诉投资者:“再优秀的垒球选手也不能保证每场打出漂亮的本垒球,因此我不能保证每年都让你们获得大丰收。但我可以保证,通过投资虽然你每年获得的回报可能低于平均水平,但是你每年都会获得收益”。虽然麦道夫承诺投资者不菲的回报,但他并没有选择激进的投资理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务实而稳重的理念。这种虚实结合的做法让投资者相信麦道夫所许诺的回报具有可信性和可实现性。投资者对麦道夫的信任难以置信,很多男人甚至告诉自己的妻子,即使在自己去世之后也永远不要撤出在麦道夫公司的投资资金。

  • 稳定的分红符合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利益诉求

能否持续获得承诺的分红是衡量投资业绩、检验投资策略成败的关键标准,是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拿到手的红利越来越多,麦道夫务实的投资理念通过了实战检验,也因此被投资者称为“风险的对立面、剿灭风险的斗士”。当投资者对麦道夫的信任逐步增加,他们便增加投资金额,向自己的亲戚朋友推荐麦道夫的公司,麦道夫在投资者中良好的口碑不胫而走。

  • 光环效应和羊群效应等心理偏差助力非理性信任扩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光环效应认为在人际知觉中人们会形成的以点概面的主观印象,一个人的某种品质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人们会因此而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麦道夫因为推行革命性的电子交易业务在华尔街金融圈名声大噪,SEC认为他是市场结构和交易领域的专家,1991年更是成为纳斯达克董事会主席。麦道夫经常出入顶级俱乐部、从事各种慈善和公益活动。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之下,人们很容易惯性地认为麦道夫的投资业务同样值得信赖。

羊群效应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判断,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不论是卡尔·夏皮罗早期所带来的诸多客户,还是到2008年棕榈滩乡村俱乐部1/3的会员都成为麦道夫公司的投资者都受到该效应的影响。

总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骗局的成功源于让人相信,商业的成功其实也始于信任。如果消费者不相信商家销售的产品,买者将一无所获,卖者的生意也无从谈起。如果卖者不相信利润,谁愿承担产品创新、生产与营销过程中所蕴含的不确定性?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指出正是人们相信利润才缔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财富神话。

当今时代,如果想获得,除了相信,我们别无选择。骗局与合法商业间的区别究竟何在?骗局总是让人们相信存在与代价不对等的收益,而合法商业则让人们相信只有承担得起代价才能获得与之对等的收益。

“敢于相信”是让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有所收获的加速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和“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则是让我们市场经济中失去更少的安全带。只有同时拥有加速器和安全带,我们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 极简经济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