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朝朱棣在位期间,其军事实力空前强大,先后五次北伐大漠,迫使蒙古部落瓦剌、鞑靼等纷纷接受大明封号,并且收复安南,巩固了南北边防,可自从英宗时期发生的那次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军队战斗力就开始由强变弱,一年不如一年, 以至于后来李自成攻入京师时,堂堂帝国竟几乎无兵可用,这是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时期一位名叫谷应泰的学者,就此事说的可谓一针见血,现如今我们就来说说:

一 朝中权贵都军队的腐蚀

明朝自朱棣迁都京师之后,就将国家的防务重点移往北方,所谓”天子守国门“,本来这支部队因为经常与边境蒙古军队作战,战斗力是十分强悍的,可是由于朱棣去世之后,天下长期的处于太平,加上部队管理制度的不严谨,很多的王侯权贵都将自己的家丁护院等人送往军队来充兵役,可这些人说是从军,其实大多数都是来占个位置,只是贪图于朝廷的饷银,很多时候都是”有名无人“,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土木堡一役精锐尽失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瓦剌。结果是将朱棣留下的几十万帝国精锐给败个精光,直接造成大明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如此规模的精兵存在,此事还间接影响了明朝的对外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军队制度存在问题

自从土木堡战役之后,于谦就发现了军队中存在的制度问题,那就是各大军营(比如五军、神机、三千等)之间号令不统一,每到征战的时候,军队发出的号令各式各样,并且兵将之间互不相识,很难协调配合作战,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挑选骁勇战士十五万,划分为十个营,统一进行操练,以备边境紧急时刻时调用,称为”团营操练法“。

这个方法非常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一种制度,遗憾的是,后来英宗回朝登基,于谦被杀,十团营被撤中途夭折。在之后的帝国时期里,虽然也曾重新启用过类似的团练方式,可都由于没有像于谦之类好的执行官,练出来的兵团都走了之前的老路,宦官监军,大吃空饷,于是部队战斗力一年不如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