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南极大部分科学考察站都是建在南极大陆沿海的陆地上,但也有几个考察站是建在冰上。建在冰上的建筑都面临被积雪埋没的命运。比如美国极点站1975年建的一个二层楼高圆屋顶的建筑,到2003年只剩下个屋顶露在外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同样命运的还有英国的哈雷南极科考站。第一个建筑建于1957年,10年后就被每年1.2到1.5米的积雪率埋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没办法,英国人重新建造了一批抗雪压的房子,取名叫哈雷二站。然而也只坚持用了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哈雷三站干脆从一开始就设计成抗埋的造型,被埋了以后继续使用。用了12年,可惜爬上爬下实在太累,也危险啊,所以到了1983年就没有再继续使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和前两代建筑一样,哈雷三最后也随冰川流到了冰盖边缘,最终落入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哈雷四站,同样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哈雷五,英国人终于想明白了房子不能直接建在冰面上。下面用钢结构支撑起来,雪容易随风吹走,房子周围就不容易积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不仅建筑周围不会积雪,钢柱还可以加塞增高。到2001年房子用了十年还能保持上图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然而别忘了,哈雷站面临的不只是积雪的问题,还有冰川流动的问题。再用下去大家都要漂到海里去了。所以后来就没有再拔高的必要了,2011年时就变成这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12年迎来了梦幻般的哈雷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哈雷六的位置卫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新建筑不只是外形看起来很潮,还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用液压升降腿取代了钢柱;液压腿座落在可移动雪橇板上;全站由八个模块组成,既防火,又方便分离拖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冬天的哈雷六站犹如外星球建筑。科学家在这里主要研究极端太空天气事件(有的有可能给地球造成每天60-420亿美元的损失),气候变化,大气现象。而且正是通过在这个位置进行的科学调查,科学家在1985年发现了南极臭氧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个全宇宙最酷的南极考察站今年计划要往内陆拖移23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原因不是快要被雪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而是哈雷六站所处的冰架(Brunt Ice Shelf)上本来稳定的一道冰裂缝近几年变得比较活跃起来,过去几年以1.7公里每年的速度朝站区方向开裂而来。如果哈雷六站不移动的话,过几年就可能要随脱离冰架的冰山到海上去了。

△ 这是南极第一个被设计成可移动的考察站建筑,工程师虽然相信不会有什么技术问题,但真正要做起来却也是世无前例。需要把8个模块分离,把液压腿缩短,用重型车辆同时拉和推。每个模块重约200吨,预计移动速度为2-3公里每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