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很火的“佛系”文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受到它的“侵袭”。

在这个飞快发展的信息时代,一些网络文化,我始终觉得它来得快,去得也快,也就没太在意。

直把身边朋友以“佛系青年”自居后,我才有所发觉,并也深受其害。

我身边有这么一位朋友,因为习惯把较长的时间放在手机上,自然对一些网络名词比较敏感。

当我才听说有这么一个词的时候,他就已经用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我上面说的以“佛系”自居的朋友。

因为不在同一个地区工作,我们这一小圈子的朋友经常用微信联系,没事爱开开玩笑,闲聊几句什么的。

当“佛系”文化流行后,和他聊天,他经常用所谓的“佛系三连”来回应,也就是“都行,可以,没关系”,甚至还经常用一些“佛系表情”来替代。

终于,我们把天给聊死了,现在群里再也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

因为我们这一群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都已“世事洞明”、“无欲无求”、“看破红尘”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迫切的想了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化,竟有如此的“魔力”。

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

我才知道,“佛系”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指的是关注于自身兴趣和爱好,按照自已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为什么我接触到的就变了味了呢?

很多人都说“佛系不是丧,而是历尽千帆后的成熟”。

可我接触的“佛系”分明是一种“借口”,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美其名曰。

它不像是一种“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积极入世观,也不像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然态度,它更像是一种“消极的循世”。

可能在我们这个维持现状容易,更上一层却迫于压力的状态下,“佛系”才应运而生,并且传播得如此之快的吧。

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回答:有一个孩子想要一块糖,可无论如何,他得不到。直到有一天,他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了。于是,他告诉自已,那块糖一定是苦的。终于,他被自已催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故事,不同的是,最后连说葡萄酸的自已也相信了葡萄是酸的。

其实,就像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所说的:

“我只是纯粹地觉得年轻就得尽自已最大的努力去尝试,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至于结果嘛,就交给我们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好了,那无法控制的部分,我们习惯把它称为“定数”。”

而不是一味的“都行,可以,没关系”。

在科学力量匮乏的古代,古人尚且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更何况在如今呢。

只有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尽了你该有的努力。而后的结果才能归于“命”。

年轻的我们不宜过早的“看淡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赫拉克利特曾说:“一切都遵照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

你“认命”是你的“命”,你“不认命”亦是你的“命”。

所谓的“命运”有很大一部分还是掌握在自已手里的。

就如像富兰克林说的“命运的变化如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损智者大雅”。

也愿我们都能成为富兰克林口中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