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插队地方是在皖西大别山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那里也算是革命老区了。平均海拔在八百米左右,是属于七份山一份水一份地,还有一份房屋和道路的典型山区。不仅土地稀少,而且还很贫瘠,辛苦劳作一年可收上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的,每年都要吃国家的返销粮。

长期以来,这里地处穷山僻壤、物产稀缺、交通不便,闭塞落后的面貌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还是十分艰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我们下去的前两年,为了备战,国家把这里选作为“小三线”地区,把几座军工厂迁到这里附近山里,才修筑了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了。在公社范围里来往全是要走崎岖的山路,扁担、麻袋和箩筐在这里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运输承担工具了。

这里的河水是属于自然的溪水,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自然雨水,长期流淌冲刷而形成的自然河道。如果天气干旱了,河水就变小变少,甚至断水;当连日降雨,河水就会猛涨,甚至山洪暴发,就会冲垮堤坝等。所以这里基本上没有过河的桥,只是在水中放上石头墩子,平时水浅就跨过去,遇到发大水,那就没法过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邮递只到大队部,一旦遇到发大水,尤其是遇到夏天雷雨季节,经常就会断邮了,几天就没有报纸和信件送来。

这里也没有电,晚上照明全靠这煤油灯那黄豆般的火苗了。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使用无线电收音机了。这里信息十分闭塞,生产队也不订报纸,好像只有大队才订了报纸了。

公社到各大队之间只有架设了有线的老式一部手摇电话,平时来传递信息了。也是因为线路长等原因,经常会发生故障,而影响了正常的使用。

所以,相互之间要传递信息,还是靠人来传递,包括口头的、书面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大队开会,都必须由人来传达。这样也就造成了信息传递效率低、误差大、速度慢也就不足为奇,新闻往往也变成了旧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我们插队的第二年,公社所在地不仅通了电,而且还得到了县里下拨的一套广播器材,要求组建公社广播站,还选调普通话讲得好的插队知青当广播员哩。

当公社广播站的成立,并且要求每个生产队都能听到广播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纷纷奔走相告,全村男女老少个个都十分高兴的,这在这里可是一件了不起的破天荒大事啊。

大队为了配合公社架设广播线路和广播开通,还专门抽调了几个人,组织了广播服务小组,我也参加了小组的工作。由于公社广播站开通到各生产队广播,不仅范围广、线路长,而且山路崎岖,架设十分困难。再就是,广播功器材功率不够,线路损耗也大。所以,到生产队的广播,只能采用最小的纸盆式的小喇叭了,而且还不能每家每户都去安装,而是每个生产队选择住户比较集中的房屋里才安装一个。尽管这样,大家满怀喜悦地盼望着广播站能早点播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事先确定的布线架设方案,先上山砍树作为树立线路的杆子,然而再挖杆坑,埋设杆子安上绝缘瓷瓶,就用铁丝作为广播线,架到住户家里去。在房梁或者墙壁上安装好小喇叭,再安装小闸刀连上线路就算完成安装任务了。别看那简单的小闸刀,平时,合上线路接通小喇叭就响了。当夏天天空打雷时,就要断开小闸刀,使得线路脱开了小喇叭,广播线直接与插入大地的小铁丝相连。这样就可以既线路感应雷电不会损坏喇叭,同时又能将线路上的感应电导入大地,保护人不会触电了,十分管用的。

播音的那一天,乡亲们早早就围坐在广播小喇叭的下面,当喇叭里传来了播音员清晰的声音时,都激动地拍起手来了。

从此,每天早中晚广播三次,偏僻的小山村终于能够听到了从遥远的首都北京传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了。每天国内外大事、新闻、音乐、戏曲等都能够及时地听到了。在村间地头大家都纷纷议论着收听的各种新闻、消息了,了解了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还有广播宣传怎么来实行科学种田、怎么来发展家庭副业等知识。使得大家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眼界也更加开阔了。

如今,这早已成为了历史了。现在人们也许无法想象曾经会有如此简陋的小广播了,而且当时能够受到人们那么的喜欢和高兴的事情了。

确实,小山村广播的开通,给予原先封闭、落后的农村,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对于传播科学、传递信息、丰富精神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了。因此,能够听到了广播,对于小山村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了。

这也是自然成为了我们值得记忆,而不能忘却的一段珍贵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