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是现在常见的网络用语,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近日一条名为“我想看看她会不会流产”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姑娘亲戚家的“熊孩子”故意将其怀孕四个多月的嫂子推倒,并态度嚣张地说“我想看看她会不会流产”,结果遭到姑娘的一顿暴打。围观网友们纷纷留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网友认为姑娘的做法过于激烈,应该以批评教育为主。而大多数网友则表示支持姑娘的做法,认为“你不教育孩子,总有人替你教育他”。而网友口中的“你”则指的是“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熊孩子”这个词频繁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相信大多数人在高铁、飞机、电影院、餐厅等等公共地点都中过“熊孩子”的“枪”,他们或是顽皮踢你的座椅或是在你旁边尖叫,大家遭遇的也多是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最近一些关于“熊孩子”之恶的新闻却挑战着大众的底线,他们超出了调皮的范畴,甚至到了犯罪的边缘。10岁男孩因嫌窗外施工吵到自己看动画片,割断施工安全绳、5岁男孩在电梯恶作剧2岁小女孩导致其坠楼致死···等等触目惊心的新闻让人感叹从“熊孩子”到“杀人犯”只在一瞬间。而每个“熊孩子”背后都一定有一个熊家长,“熊孩子”之恶的背后一定是失败的家庭教育。

北京环球教育实验幼儿园资深教育专家刘艳丽女士表示“我国的教育主要是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然而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生育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有的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缺乏与孩子的基本沟通,家长在孩子眼中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家长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导致了严重的隔代溺爱。还有的家长则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伸,将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然丢给老师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刘女士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对于孩子来说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尤其幼儿时期的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孩子在语言、艺术、生活、体能、科学、情商这六方面的能力,将对孩子未来的人格、认知的形成影响深远。即便是面对“熊孩子”也不建议用打骂的暴力方式,暴力解决的教育恶果更可怕,情景教育也是可选的一种方式,相对更容易让孩子感同深受,深刻意识到自己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也是我们幼儿园多年教育经验的之谈,像情景教育、寓教于乐,综合素质培养等我们也都贯穿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强劲的师资可以更好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与职责,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真正的启蒙老师则是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塑造着孩子的性格与行为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家里有个不懂礼貌的家长,就别指望孩子可以彬彬有礼。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所以家长们必须对家庭教育引起高度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如何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刘女士提出几点建议:一方面要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良行为习惯需加以改正,注重言传身教,做孩子的好榜样;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掌握孩子的心理情况,倾听孩子的心声;还要多陪伴孩子阅读。高质量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为孩子选择综合条件良好、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机构也有助于早发现、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催进家长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

只有没有“熊家长”才能没有“熊孩子”,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使“熊孩子”这个词回归它本来善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