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一抬手就能举到自己最佳的自拍角度,是现代人在数字时代“进化”出的新技能,连修图也早就摸索出一套私人订制的标准流程,每个步骤都展现着非凡的专业素质。

我们看似是如此的了解自己,如此了解镜头下的自己,可是当相机的位置与焦点变换,照片中映出的自己,模样是否还熟悉可辨?

来自丹麦的Peter Funch与荷兰的Hans Eijkelboom这两位摄影师选择在繁华城市的街角“蹲点”,不动声色地拍摄来来往往的路人。数不清的人在镜头下“路过”,虽然没什么很出人意料的故事,而我们分明在那些陌生人中找到了自己。

PETER FUNCH

九年来,他每天在同一个街角捕捉同一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Peter Funch

从2007年到2016年,每天早上8点30分到9点30分,在纽约42nd Street和Vanderbilt Avenue路口偏南的角落,摄影师Peter Funch都会拍摄下那些在早高峰时段,疾行于地铁站附近的人们。

九年里的每一天,在同一个街角,同样的时间段,与同一群人相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eter Funch的这个艺术项目,已集成一本名为《42ND AND VANDERBILT》的图书出版。书中Peter展现了人们在每个早上不断重复的举止,可能是身着相似的衬衫、抽烟、喝咖啡,也可能是奇怪地朝垃圾箱里头看……这些举止是相中人不曾注意过的生活切片,却日复一日的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册160页,每一页版式也是刻意安排成同一个人的两张照片并置。至于为什么选择两张,Peter回答道:“两张图的对比要比十张的对比看起来更醒目,而且两张又比一张照片能表达出更多信息,关于时间和重复的概念会更加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张照片中除了呈现出近乎诡异的相似之外,还有一些难以言述的微妙差别,而这也是摄影师Peter Funch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说,他可能都在喝冰咖啡,可是那一刻他已经喝掉多少了呢?那一天装咖啡的塑料杯身上有没有裹着纸巾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eter Funch最初的创作灵感始于他的另一个名为“Babel Tales”的作品。当时的一些取景在地铁站附近,镜头的某个瞬间里,一些从不同方向来、要去往各自目的地的人们竟然有着相似的表情和动作,于是Peter有了想要在杂乱中寻找某种秩序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Peter Funch的“Babel Tales”系列

翻看《42ND AND VANDERBILT》有点像在浏览别人的家庭相册,照片里都是不认识的人,也许会好奇他或她是做什么工作的?那天有没有吃早餐?他经历过什么大喜大悲?他的愿望是什么?最后,也许会禁不住反观起自己来。

42nd Street和Vanderbilt Avenue,也只是纽约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路口,与其他大都市的忙碌街头一样,上演着无数平常又戏剧性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ANS EIJKELBOOM

20年里,他每次只拍摄一个衣着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摄影师Hans Eijkelboom

荷兰摄影师Hans Eijkelboom早前19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一个类似的实验摄影项目。拍摄时同样会限定时间和地点,但最大的不同是,拍摄主题从个人变成了服装类型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荷兰阿姆斯特丹,2003年8月19日18:15-19:00之间,穿着滚石红舌头Tee的人们

Hans Eijkelboom没有像Peter一样每天在同一个路口准时拍摄,却也恪守着自己的原则:选择城市的某一条特定街道,每次时间不一,但会限制时长,不停留超过两个小时。

关于如何确定拍摄主题,Hans Eijkelboom说,他会先在市中心溜达10到15分钟,看到什么东西给了他灵感,就将它作为那一天的主题,它可以是粉红色的T恤、也可以是某名牌包包,又或者是一身丹宁的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美国纽约,1995年11月17日12:15-13:00之间,穿着白衬衫和西服裤,扎着领带的精英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美国纽约,2007年11月7日14:00-15:30之间,提着A&F购物袋的女性

2014年,Hans Eijkelboom出版图书《Peopl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在这本厚达500页的作品里,收集了他在二十年里对这一项目的持续创作,期间他几乎每天工作,并用同一种拍摄方式从荷兰拍到美国,再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荷兰阿姆斯特丹,2005年4月15日12:10-13:10之间,穿着一身丹宁的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荷兰阿姆斯特丹,2013年11月10日13:30-16:30之间,穿着花毛衣的男性

“We are a product of the

culture that we live in.”

- Hans Eijkelboom

不同于Peter Funch两图对比的形式,Hans Eijkelboom的书更像是一本分类图集,每一组根据服装搭配元素集合了10~20张照片,并标注上拍摄国家、日期和具体时间段。而同组被拍摄者穿着相同dress code的衣服,相似程度几乎像是穿着校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美国纽约,2002年4月8日11:00-12:00,穿着风衣提着公文包的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美国纽约,2006年3月21日13:00-14:00之间,穿着貂的太太们

在短短的两小时内,会有那么多如此相似的人们经过同一个街道,是不是很难以置信?Hans Eijkelboom坦言,主题确认后拍摄收集符合标准的行人这件事并不总是顺利,“有时可能一天都没什么灵感,也有时定了主题,可之后的两个小时里都不会出现可拍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法国巴黎,2006年9月9日11:20-12:45,挂着同花色包的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中国上海,2005年10月12日12:00-13:00之间,穿着相同工作服的姐妹花

Hans Eijkelboom试图在作品中探讨人群与个体的关系——服饰和造型一直是人们用以表达和塑造自己的方式之一,我们选择某种颜色、某个单品,那些物品连着选择本身,成为“我”的一部分,是我区别于他人的证明。然而在群体中,我们大多会自然而然的顺应着大潮流的变化和发展,风格的步伐亦是如此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荷兰阿姆斯特丹,2004年12月31日13:00-14:00,带着毛毛帽子的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英国伯明翰,2016年8月27日13:35-16:40,穿着露脐装的女性

摄影师Peter Funch和Hans Eijkelboom的这些带有纪录意味的作品,如同两面特殊的镜子,能让你在不同的“语境”下看到真实的自己。

那些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不带任何修饰、也不带任何感情的滤镜,在摄影师的日复一日里看到自己生活的位移与重叠,也看到彼时此刻处于人群中的伸展与交融,有琐碎的小日常也有诗意的大时代,于是我们好像更接近了生活的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上的这个对页仿佛是一句暗语:人的生命中一半时间在奔波,一半时间在睡觉

如果有人日复一日地去拍Peter Funch和Hans Eijkelboom两人的创作过程,应该也是件相互呼应且有趣的事吧。

镜头内外的我们也许都有不那么了解自己的地方,也都有着相较自己的重复与变化。大概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一边在彼此眼中奇怪地一成不变着,一边在人群中平凡地个性张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