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是一部让所有男人都会流泪的电影,而我以为这是一部让所有子女都会流泪的电影,因为这种父与子之间的隔阂,现如今同样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很多家庭中。

电影中父亲和儿子的隔阂,是因父亲长期奔波在外,与儿子聚少离多所带来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一切,导演用短短120分钟将父子三天相处的情感变化呈现给了观众。

父亲的老寒腿、五婆的信、侗族姑娘和重重的邮包,当儿子说出“你也不容易”“我会常来看您的”“我怕她像我妈”,足以说明这一趟给儿子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

世间便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电影也呈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作人,面对各种关系,更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特别是亲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上路

电影的开头是儿子接了父亲的班,成了一名乡邮员。虽然父亲干乡邮员都几十年了,但儿子似乎并不了解父亲的工作,且糊里糊涂的便接了班。父亲知道这条路的艰辛,第一次出门就强行同行。

第一次上路的儿子并不理解,甚至对父亲的陪同感到别扭和尴尬。这种陌生感是因为父亲常年在路上,从小就没好好陪过儿子和母亲,更不谈和儿子交流。儿子对父亲的印象也就个熟悉的陌生人,这种陌生感产生的害怕使得儿子故意躲父亲。

上山遇下山人,父亲在后面露出的浅浅笑容,像是第一次看见儿子手足无措的样子,一句“再遇见人,往右侧身”,儿子没有说话,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父亲,默默练习两次右侧身的动作。

这大概是这么多年,父亲第一次教儿子。小时候没挨过揍,也许是父亲因愧疚于母子,对儿子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理解

在村委会的对话,这大概是父亲第一次向儿子“诉苦”。而父亲对的叮嘱换来儿子一句“你趟冷水谁知道”,听起来有责外的味道。离开的时候乡亲们送到村口,父亲头也没回,这是儿子第一次理解父亲。

再次上路,儿子开始主动和父亲搭话。并当着父亲的面唱自己喜欢的歌。父亲也开始正式交接乡邮员的具体工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争吵

争吵,是感情升温的一种表现。

父亲绕道给五婆送的无字信,五婆对信的期待是儿子第一次感受到乡邮员对特殊群众的重要性,并对五婆孙子的行为极其不满,父子间有了第一次争吵。

其实,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像五婆孙子这样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是羞于自己的出生,断了与家人的联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有时候,我们并不能用受教育程度去衡量一个人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喊爸

“有我在,你以后就不用再下水了。”当这话从儿子口中脱口而出的时候,儿子已经完全理解父亲,并开始有了担当。

电影中父亲是最孤独的角色。一个人邮路走了几十年,邮路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是父亲服务的对象。对于父亲工作的辛苦,除了母亲,没有人知道,支局长都不知道父亲邮路的辛苦。

也许正是因为母亲不想增加父亲的工作压力,所以这么多年只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而这一封信,对父亲来说是最珍贵的。

最终,儿子把所有用一声“爸”化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侗族姑娘

侗族姑娘像是父亲给儿子安排的偶遇。即使这么多年父子间没什么交流,儿子甚至连“爸”都不怎么叫,但父亲似乎深知儿子喜欢什么样的姑娘。

父亲的回忆也道出了父亲的腿疼病不仅因为跑邮路,还有部分是因为母亲。这些事母亲这么多年从来都不责怪父亲的原因,因为母亲甚至父亲的辛苦。

母亲也是苦命的人,跟了父亲这个乡邮员。看似嫁的体面,却终日难与父亲相见。儿子的到来是母亲唯一的陪伴,这种陪伴随之而来的父子危机又是一个难题。

纸飞机的遐想已经阐明,儿子已经清楚知道接父亲的班之后将会面的是什么。令人欣慰的是儿子并没有退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同床

回家前夜,父子一起泡脚,一起整理邮件。交代家里的事,父亲交代工作的事。这样的对话是最简单、最真实的对话了。

“你的答应一声。”是儿子想父亲索要回应。我每次跟我妈对话,也希望妈妈能有回应,哪怕只是一声“哦”。

父子同抽一根烟、同喝一壶水、同睡一张床,对父亲来说,和母亲写给父亲唯一的信一样珍贵。躺在儿子身边,看着熟睡的儿子翻身,腿撩到自己身上,那是这么多年以来,父子之间最亲密的举动,父亲看在眼里,甜在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的安排

如果没有和父亲一起走这一趟,当儿子得知这并不是组织上的决定,而是父亲的安排的时候,儿子肯定是不会同意的。正因为这一趟同行,儿子通过父亲的工作,了解并理解了父亲,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毕业几年再看这部电影,生活和阅历带给我新的、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一部给父子的电影,而是给父母、给子女、给子孙、给所有人的电影——亲情难忘,请记得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总有些路,要一个人走!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