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需要做决定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了。到了初中高中之后,这样的事情就会更多。

比如,孩子渴了,要买瓶水。孩子拿起一瓶康师傅矿泉水,我们说,康师傅不好,拿农夫山泉吧;孩子把手伸向了农夫山泉,我们又说,拿小瓶的吧,大瓶你喝不了。比如,我今天穿什么衣服?学校捐款我捐多少钱?同学过生日我买个什么样的小礼物?教师节我怎样向老师表示感恩之情?我和某同学发生矛盾了该怎么办?老师误解我了,我需不需要去解释清楚?我该学习文科还是理科?等等这些问题,都会随时困扰孩子不断成长的心灵。很多家长往往习惯于代替孩子做决定——就这样办,就那样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但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孩子的经验、阅历不足,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怎么办?下面的做法可以供家长们参考。

碰到需要做决定的问题时,家长首先要问孩子:你准备怎么办?用这样的问题,促使孩子思考。孩子说出自己的决定之后,不论决定是对是错,家长要再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果决定正确,原因也正当,那就可以说:嗯,我们也觉得这样做很好。如果决定正确、原因不恰当,就要和孩子共同分析,直到找出正确的决定依据。比如为某位患病的贫困同学捐款,同学们普遍捐10元,孩子想捐20元。如果孩子做这个决定是因为这位同学是自己的好朋友,自己想更多地帮助他,这就完全正确,家长应该全力支持。如果孩子做这个决定是因为这样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那就不正确,就要引导孩子。如果原因正确,决定错误,同样要通过和孩子的沟通交流达成正确共识。比如过教师节,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让父母给老师送礼物或礼金,这就是原因正确,决定错误。要引导孩子,怎样做才是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恩?比如,更加努力学习;亲手做一张贺卡祝老师节日快乐。家长私下里怎么做,不要让孩子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家长不能代替孩子作出决定,而是一要问孩子准备怎么做,二要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如果孩子有偏差,就进入到第三步,和孩子一起形成正确的共识,作出正确的决定。从孩子一遇到需要做决定的问题时就要这样做,孩子越长大,就越要这样做,直至孩子长大成人。

当孩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独立想法,有时达不成共识怎么办?那就把握住一个原则,只要孩子的决定不伤害别人(包括不会对家庭的经济状况造成较大损失),就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的生长需要犯错误,需要试错,这样才会在以后不犯错、少犯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树木的生长必须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里蕴含着树木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营养。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孩子就是在亲自做一件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成熟。让孩子做得越多,给孩子生长准备的土壤就越肥沃,孩子从这一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营养就越多。只有这样,才会根深,才会叶茂。家长的包办,就是把孩子生长的土壤给移除了。再好的种子,再好的幼苗,在贫瘠的土地上,又怎能长大?如果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孩子长大后就是一个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