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的,自己有多高,孩子才能有多高;自己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就应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在意,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现在,想一想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只注重言传,而忽略了身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身边孩子的影响?

孩子有没有问过你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或者当场指责你的行为不对?

朱庆澜先生说:“无论什么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嘴,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信的。”特别是在家里,“做父母的,一天到晚同儿女在一起,一举一动,儿女都把你监管着。比如教儿女不要吸烟,父亲就不能吸烟,如果父亲吸了烟,不但叫孩子疑心”,还“从此不信任父母的话”,“看不起父母”,“做出不服父母、不孝父母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他要求做父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哪件事,自己先不要去做;要教儿女做哪样事,要自己先去做”。朱庆澜先生把自己的以身作则看做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根本方法”,并且断言:“根本法一错,什么教法都是无效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做父母的人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们怎样表示欢迎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活的教科书。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你灌输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父母的教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没有好的父母就不可能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孩子。历史上那些成就伟业的志士仁人,无不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父母好的教化和影响而成就大业的。可以这么说,每一个伟人的身后都有伟大的父母。

孟母以“断织”、“三迁”教育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岳母以“刺字”教育出了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林则徐的父母以苦心执教影响出一个以禁烟而著名的政治家;徐霞客的母亲为儿子制作“远游冠”,鼓励儿子“父母在,也远游”,终于成就了一个“奇书奇人”的地理学家。还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达尔文、居里夫人等,也都受到过父母榜样的激励。家长良好的人格,是激励子女成才的重要力量。正所谓:“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完全可以用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身教。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通过模仿而学习,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少年早立志,自己的人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

我们很难想像,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做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像,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戴父母;我们同样很难想像,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