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际关系太复杂,我每天都被无意义的办公室斗争折磨。”

“在大学我可以自主选择靠近欣赏的人,但在职场里总是被迫接纳讨厌的家伙。”

“宁可在大学图书馆安安静静看一天书,也比在办公室重复忙碌一年有意义。”

近来,一个颇为新奇的“人口迁徙”现象,频频出现于职场年轻群体中间。一些踏入社会时间不长,工作资历较浅的85后、90后,不同程度地对职场心生负面情绪:受伤、厌倦、迷茫……面对种种痛苦,他们选择做“职场逃兵”。而逃离的地点,则是大学校园。

相较于现实、激烈,崇尚“丛林法则”的职场,高校生活显得格外亲近、安稳,更能给人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对比就让一部分年轻人甘心舍弃职场,投奔校园。但“回笼”读书真能成为治愈职场心病的良药吗?年轻的职场逃兵,又能被大学校园庇护多久?

“职场受伤型”:提升耐挫性,职场挫折应成为上升基石而非阴影

90后男生张海轩,2013年本科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入职国内某金融公司,拥有一份令大多数应届生羡慕的薪水。

但张海轩上班一段时间后,职场很多事都让他难以接受,比如领导过于强势,经常逼迫员工加班,要求大家在朋友圈转发自己“光辉事迹”的微信文章链接;同事间互相排挤,张海轩感觉总被组长打压,新人毫无用武之地。

张海轩有个性,颇有主见,不愿阿谀奉承,不屑于迎合同事。一年后他选择了辞职,跳槽到第二家单位,不久爆发新的问题,半年后继续跳槽……从2013年到2016年,张海轩毕业3年换了4份工作。屡屡跳槽,除了身心疲惫,也连锁导致其他问题,比如他投新简历时总被怀疑“经常辞职是因为不靠谱”。

张海轩深感“伤痕累累”,哀叹自己太不适合混职场。他决定“躲一阵子”——去国内某高校读研。

重新坐回课堂,搬回宿舍,张海轩感慨,人际关系变得简单美好,和同学一起上课、打球、放假旅行……当然,两年一过,未来规划问题仍将摆在面前,他因而内心隐隐对终将到来的“逃避结束日”有所焦虑。张海轩不敢想太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对于张海轩这种“职场受伤型”逃避,职业规划专家张丽丽认为,因职场挫败感退回学校,说明心理创伤已经形成,这就是潜在的隐患。即使回归看似单纯的校园,等到重新毕业,还会触发原本的伤口。同时,经过新一轮的学院深造,个人期待必将“水涨船高”,社会职场对他的期待也会较几年前大幅度提升,这些都会导致他内心的焦虑感不减反增。

张丽丽指出,“职场受伤型”逃避,关键在于这类年轻人尚未认识到自我“耐挫性”不足。逃避的只是外在环境,逃不过自己。“心理学上,其实人遇到的挫折都是上台阶的机会,如果每次都逃避,生命永远固定在这个高度”。

“既然退回来,就需要重新作生涯规划。”张丽丽觉得暂时回校这一选择,好处在于这些年轻人已经历过真实的职场,因而能有针对性地“重新叩问自己生命价值观”,“通过梳理、整理生涯规划,明白之前积累的到底是什么,不应把原来职场作为摔跤的阴影,而是要当成上升的新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