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后世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出身卑微却胸怀大志,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崛起,凭借对权谋和智慧的巧妙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北方,为大魏的建立立下雄厚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利已经达到巅峰,为什么他最终没有承接“天命”登上帝位?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导致天下大乱,但是汉朝几百年的根基还在,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纲常伦理,忠孝礼仪”已经扎根于人们心中。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也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曹操一生争权夺利,内征外战,一直都以天子之名出师,以捍卫朝廷威严进行战争。曹操知道,虽然汉室衰微,但是天下的人心向汉,诸葛亮一直提倡“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果此时一旦废献帝,登帝位,那么他将称为千夫所指的罪人,难逃后世的唾弃和责骂。曹操在世时一再表明自己绝无称帝之心,不是篡权夺位的“奸佞小人”而是忠心辅政的“贤能将相”。可见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断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曹操虽然将皇帝和整个北方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天下并未一统,东南的孙权和西南的刘备并非等闲之辈,还有许多潜在的兴复汉室的势力存在,曹操当然不敢称帝,称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等人有讨伐乱臣贼子的借口,让天下人称为曹操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在曹操的眼里只是一个虚名,曹操看中的是实权。称帝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口号而已,汉献帝是他的傀儡,他的作用仅仅是帮曹操下发朝廷政策。此时曹操虽为丞相,实为皇帝。如果说曹操没有称帝之心,我觉得是不对的,曹操对于权利是渴望的,但是当上皇帝和天下人为敌是不值的,虽然曹操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是曹操没有愚蠢到“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地步,心思缜密的曹操岂能为一时痛快让自己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虚名与实权,曹操选择了后者。今天曹操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是反面人物,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实际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北方,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我们从他的诗中也能感受他的雄才大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能才是曹操的一生夙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