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的来路上,汗水无处不在。

从抢跑的外卖小哥,到造航母飞机的大国工匠,生活何以美好,除了理念,更有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2015年,中越边境大扫雷

虽然时代在变化,劳动方式也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劳动者的价值。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种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有人说:劳动是血色的。也有人说:劳动是灰色的。当劳动中倾注着敬业、奋斗和创造的激情,流淌着尊严、和谐和自由的血液,这劳动,就会放射出金色的光芒。

1

84岁老教授:“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蒋克铸教授的最后一堂课。

整整三个小时的课,84岁高龄、头发花白的蒋老一直坚持站在讲台上,并一丝不苟地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画工程图……讲台下的学生几次请他坐下休息一会,他却很是“倔强”地说:“站着上课,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蒋老已经退休20多年。不过,他不愿意就此放下珍爱一生的教鞭,退休后反聘到竺可桢学院,继续上课至2008年。

去年10月份,蒋克铸向学校提出,希望能够再度走上讲台,向学生分享他积累了一生的宝贵知识。理由是,“害怕人走了,经验没留下来,这是最大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我们每一个老教授都有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应该传承下去。我也想像孔夫子一样周游六国,把毕生所学都传给年轻人。虽然有学生觉得我严格,但只要还有一两个学生愿意听我的课,我就要一直讲下去。”

2

"孤胆英雄"——游走在生死瞬间的排爆专家

2017年6月14日早晨六点左右,吉林省四平市一小区广场在施工时挖出一枚直径约30厘米,长约80厘米的炸弹。

正在晨练的四平市公安局铁东区分局治安大队民警丁华接到了电话,要他立即到现场进行处置。在现场,他发现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将炸弹转移引爆,丁华徒手将燃烧着的炸弹搬至车上,独自驾车运往十几公里外的安全地带,随后成功引爆。搬运炸弹前,他拒绝了武警战士的帮忙,他说“让我一个人去,别造成更大的牺牲。”

搬运时,丁华刚把炸弹抬起,本已冷却的炸弹突然蹿起一米多高火苗,虽然穿着防护服,他的手仍瞬间被灼伤。丁华却并没有慌乱,冷静处置,最终将炸弹成功放置到安全位置。确定消除隐患后,丁华再次主动担当,独自开车把炸弹运走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多年的排爆经验中,丁华经历过很多次如履薄冰,寸寸小心的路程。丁华说,他遇到的最危险的情况是一次他和大队长运输一枚飞机上扔下来的航弹。尽管工作如此危险,他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排弹经历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3

每天负重20斤站8小时的“铅衣天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2年出生的冯雪是江苏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介入导管室的一名护士,但不同于一般的白衣天使,她每天要穿戴20斤重的铅衣工作,由于从事的是介入放射工作,X线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辐射危害,在进行介入手术时,医护人员必须“全副武装”。

而冯雪瘦弱的身躯,穿上铅衣,每天穿梭在医院里,一场手术下来,手术服背部往往也全都湿透了,说起为什么选择在导管室做一名“铅衣天使”,她说:“相对于普通病房来说,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当病人命悬一线时,有我的参与很有成就感。”

4

温暖背后“看不见”的劳动者

在大家减少户外活动,“猫”在室内享受如春温暖的寒冬时,有这样一群劳动者,正在地下管网中检修、在高空吊车中作业、在高山丘陵中巡线……

他们的面孔不被人所熟知,他们的付出也鲜有人看见。然而,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劳动者,餐风饮雪守护了千家万户的一冬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8岁的孟庆龙,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在小区的换热站内进行巡视和维修。新华社记者吴飞座摄

孟庆龙是山东省临沂市新城热力有限公司运行部的一名工人,主要负责北城新区一带供热管线、设备的例行检查和维修保养。

大多数时候,孟庆龙要么在换热站里,检修嗡嗡作响的换热设备;要么就在地井里,耐着潮湿闷热巡查管道情况。

2015年,切换热源时,孟庆龙坚守岗位,连续工作一周没有回家,困了累了就蜷在车上小睡一会儿,平均一个月就要磨破两双手套;2017年11月正式供暖前,要保证辖区内的换热站同步开启,孟庆龙和他的同事一个站一个站地跑,常常加班到凌晨才能“喘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晓华和谭丽欣,她们的职责是每天走在高压电线下,排查沿线和杆塔附近出现的隐患。新华社记者吴飞座摄

马晓华和谭丽欣是国网临沂供电公司费县输电运维分队的两名巡线工,她们的职责就是每天走在高压电线下,排查沿线和杆塔附近出现的隐患。

由于高压电线经过的区域大多没有路,所以“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成了马晓华和谭丽欣每天必须做的事。“遇到过野狗和蛇,也被麦茬扎穿过鞋底,崴脚、划伤更是家常便饭,基本上每年都要穿坏三四双鞋子。”谭丽欣说。

5

每年要奋斗300多个夜晚的高铁“掏粪男孩”

郑州铁路局郑州动车段,有这样一群“小鲜肉”。他们是“动车组机械师”,却自嘲为“掏粪男孩”。他们昼伏夜出,对每列上线运行的动车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维修,为“添堵”的列车马桶疏通异物。

这群“90后”,每年要奋斗300多个夜晚,疏通近700个列车卫生间,用掉两千多双手套。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个瓶盖彻夜难眠,而这往往缘于乘客的无心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铁”掏粪男孩“视频截图

“刚开始,都戴着三层手套,穿着防化服,生怕溅到身上。”“掏粪男孩”中的一员武振轩坦言,处理卫生间故障并不容易,堵塞物一般位于动车内部,要先将裙板、挡板等部件拆卸下来;且不说螺栓就有30根,光把裙板搬下来就是个力气活。

即使在冬天,他们也常常一个故障处理完毕,依旧满身大汗。

一次故障处理,时间所剩无几,武振轩来不及多考虑,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将手伸进了中转箱当中。飞溅出来的污物沾了他一身,脸上、胳膊上、鞋上,到处都是。

“我对着水龙头洗了九遍,还是感觉没有洗干净。”谈起那次经历,武振轩摸着手说道:“女朋友还开玩笑说我身上多了一种味,以后嫁给我还要多准备点洗衣粉。”

其实,像孟庆龙、“掏粪男孩”们还有很多很多......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