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死后,袁绍、曹操等人为首的士大夫少壮派想要彻底灭掉东汉的宦官集团。

——没错,曹操虽然被骂作阉宦之后,但曹操二十岁登上历史舞台时,就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了对宦官的态度。打死了大宦官蹇硕的叔叔。

袁绍、曹操们想要合理合法地做到这件事,就需要当时的执政官,大将军何进首肯支持。而何进的态度非常暧昧。

何进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干掉宦官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么做不符合何进的利益。

东汉的政治格局,是外戚和宦官轮流坐庄的模式:外戚出身的大将军,大宦官,太后,轮流登场。汉灵帝死后,轮到了外戚。蹇硕不服气,想要反对何进,但宦官中最具权威和代表性的两个大佬,张让和赵忠,都不支持蹇硕。在双方的默契下,何进轻松搞定了蹇硕的挑战。

这是宦官集团的示好。张让和赵忠,都没敢想着挑战东汉王朝的政治规矩,已经准备退居二线了。

对于何进这个执政官来说,接受他们的示好,是最稳妥的。无论什么时候,稳定都是压倒一切的。如果不是必要,哪个政治人物也不会去主动挑起流血事件,或是打破原来的规矩,换言之,能走程序就一定会走程序。

因为外戚和宦官是相互制衡的,只有他们相互制衡,皇权才能高高在上。无论哪一方试图打破这个格局,都可以视作对皇权心怀不轨——所以,张让和赵忠,以及何进,都不想、也不敢乱来。

但是,何进满意这种局面,士大夫集团不满意。如果这种格局保持稳定,他们就仍然没有机会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他们在两次党锢之祸之后,被宦官集团整得死去活来,给士大夫集团留下了惨厉的阴影。好不容易在黄巾之乱后恢复权力的他们,不甘心再像以前那样,夹在外戚和宦官的夹缝中,毫无安全感可言了。

更何况,他们和宦官之间的斗争,源远流长,早就开始有流血事件发生了。如果让宦官集团全身而退,那此后的生活就难免要提心吊胆下去了——谁敢保证宦官们一定会放过他们呢?

袁绍和曹操这样的少壮派,背后代表了整个士大夫集团的意思,一定要和宦官们就此决出个生死来。

所以何进很头大:身为执政官,主动破坏平衡,自然不行。但下面一群人嚷嚷这么厉害,又不能无动于衷。怎么办呢?很简单,官僚们的必修基本功之一,把球踢出去!

踢球,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引经据典地证明,这事儿不属于我管,别让老子背锅。

哪位问了,何进一人之下而已,皇帝又不管事,他把球踢给谁呀?谁敢接呀?谁能接呀?

答曰:这球自然是可以踢出去的。因为这事儿太大了,大到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拍板,而必须更广泛地征求各方实力派的意见。否则,到时候给何进扣上一顶毁先王之道,图一己私利的大帽子,何进就算地位再尊贵些,脑袋也保不住的。

何进踢球的具体表现,就是征召四方的军队进京,其中有董卓、丁原、张扬、鲍信等人。这些人外来军队中,有的和士大夫集团亲近,有的则和士大夫集团没什么感情。鲍信是前者,董卓是后者。

这就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保持下去,袁绍等人固然不敢乱来,董卓也没有机会。因为京城军队的格局下,董卓此时并没有什么优势。

从这个层面上讲,何进干得漂亮。但一个执政官当到这份上,自然也就快到头了。因为帝国内部出了争端,你非但无力解决,反而让京城遍布各方军队,这本事也太大了吧?稳定和和谐还要不要了啊?哪个执政官搞出这个局面,脸上估计也会发烧的。

但何进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更要命的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宦官集团坐不住了!因为,这是干什么啊?找一群人商量要不要杀我们?一个商量不好,宦官们真是跑都没地儿跑去。

怎么办呢?玩狠的吧!先把何进砍了,找个能拍板,不踢球的人当执政官!当然了,这个能拍板,自然是指保全宦官们的利益。宦官们找的人是谁呢?就是何进的弟弟何苗!

于是何进就被骗进宫里杀掉了。何进大约没有想到,宦官们在这种一触即发的局面下,还敢使用这么激进的手段,于是只好当了屈死鬼。

事实也证明,宦官们这么玩确实是饮鸩止渴。何进的脑袋刚被扔出宫墙,袁绍和袁术就开始大开杀戒了!理由似乎是充分的,因为宦官们把东汉帝国的最高执政官给杀掉了,放到哪个国家,这也是死罪。

这就是政治的神奇之处——它看似云谲波诡、变幻无常,但某些东西却神圣不可触碰。一碰就死。何进不敢动宦官,宦官也没想着动何进。迫不得已杀了何进之后,本已脆弱的平衡被毁,立刻就是天下大乱。

袁绍和曹操们没有料到的是,局面在继续失衡:首先,何苗手下的军队投靠了董卓——这很容易理解,何苗的军队,以及宦官们掌控的禁军,和士大夫集团天然对立,他们是从属于皇权和内廷的军队,对士大夫集团毫无亲近感。这也是宦官们让士大夫在之前几十年生不如死的暴力基础。

紧接着,吕布杀死了丁原,随即投靠董卓——于是局面急转直下,本来只是外来军队其中一支的董卓军队,忽然间成了京城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什么地步呢?

强大到鲍信劝说袁绍袭击董卓时,一直在扮演风风火火,喊打喊杀的急先锋的袁绍,居然害怕了。曹操等人不服气,也只能逃出京城去,在外面寻找支持。

就是这样,董卓暂时成了洛阳城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