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黄帝内经》中的“长夏”是什么意思。题目下面出现了大概三种说法,没能有一定论,这很正常。因为即便在《黄帝内经》中,长夏概念就是混乱的。

  • 长夏寄于每季最后18天

如《太阴阳明论》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按五脏对应五行,脾土治中央,意思是长夏放在一年四季最后的18天里面——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说历法明确带天数的时候多半是按一年360天,一季90天算的。

  • 长夏即是季夏,即农历六月

这点内容主要见于王冰之注,本题下面也有提及:

所谓长夏者,六月也。
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
故云长夏。

emmmm……“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还煞有介事的解释了一下为啥叫“长夏”。但是真的怎么看怎么牵强。

  • 还有一种则是一年五季,长夏居一

现行习惯是一年分四季,季节既然只有4个,那怎么能对应五行呢?

很简单,一年如果有5个季节就可以了。

藏气法时论中说: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

这里怎么看都是春、夏、长夏、秋、冬处于平等地位的,当作每季节最后18天或者夏季的第三个月,不伦不类。合理的猜想也就是一年五个季节。长夏和四季并列,地位无差。

再看这里: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而每个月最后18天使对应不上其日甲乙、其日丙丁、其日戊己、其日庚辛、其日壬癸的天干的。

这个日干支怎么看呢?依前面所说,当以一年360天(天有十日 , 日六竞而周甲 , 甲六复而成岁 , 三百六十日法也),一季72天论。那么一季地支循环六次。天干则循环7.2次。所以五个季节每个季节开头的日干为其日xx。

按此算法,其日某某的用法,实际上是指春季头两天天干甲乙,夏季头两天天干丙丁,以此类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内容在《管子》中说的更直接一些。

《管子·五行篇》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丙子,火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戊子,土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睹甲子,木行御……

以甲子日开始木行御,72天结束,第73天为丙子日——可参考上图,这是完全一致的内容,包括《淮南子·天文训》的“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 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段,说的也是这个事情。

《黄帝内经》恐怕并非一人所作,当然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所作。应该说,从一开始,作者(们)的概念就是混乱的。

  • 五行配四季本来就是混乱的

五行有五个,四季有各个,这玩意对不上是显而易见的,硬点五行包罗万象,就得死命找补这个漏洞。找补漏洞不要紧,问题是各家没串供,补漏的方法差异很大,众说纷纭毫不奇怪。

所以现在来看那个时代的以五行配季节的方法都是乱的。这是时代原因,脱离时代讨论书中概念很容易跑偏。

长夏寄18天于四季的说法,《白虎通义》有类似的:

木王所以七十二日何?
土王四季,各十八日,合九十日为一时,王九十日。
土所以王四季何?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无土不高。
土扶微助衰,历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须土也。
王四季,居中央不名时。

居中央不名时就是说五行之中土不占有四季,而是每季节分18天。

也有咬死土“居中央不名时”,认为土德完全不占四时的

以《礼记·月令》而讲,逐月讲述,但是在季夏之后,孟秋之前,插入一节,是没有配月的:

中央土。其日戊己。
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其虫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
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
其祠中溜,祭先心。
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骝,载黄旗,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闳。

《淮南子·时则训》中倒是支持农历六月属土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其位东方,其日甲乙,盛德在木……
孟夏之月,招摇指巳,昏翼中,旦婺女中,其位南方,其日丙丁,盛德在火……
季夏之月,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
孟秋之月,招摇指申,昏斗中,旦毕中,其位西方,其日庚辛,盛德在金……
孟冬之月,招摇指亥,昏危中,旦七星中,其位北方,其日壬癸,盛德在水……

总结来说就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持五季平分的书籍也不少

除了前面说的《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外,

还有《春秋繁露·治水五行》

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瘘而青,
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
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瘘而黄;
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
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七十二日,复得木。

此外,《管子·幼官》中还有一种一年30节气的分法,《银雀山汉墓竹简》亦有《三十时》篇,以此观之,汉代以前某些地区的历算方式,配合五行应当没有问题。汉初一些书籍中还有阐述。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则逐渐被人遗忘和忽视了。

长夏概念的混乱,实由五行配合季节的混乱。

可能的原因是《黄帝内经》作者不是一个人,而是分属与不同学派的传人;再或者就是内经作者或者整理者本身水平并不了然各个说法的区别,整理时候乱入了内容,或者创作时候随便抄写了一些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内容。

抄写、混杂不同学派互相矛盾的说法,但是疗效依然神奇,这就是中医文化最有魅力的内容之一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