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门为芜湖古城门之一。“金马”二字来源于当时城东南的大小荆山及南面的白马山。明万历四十年,应天府派周于蕃到芜湖谒督学,周于蕃取两山之名,叫“金马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芜湖鸟瞰

一、金马门的历史

说起金马门,老芜湖人都不陌生,这里是古城东南部的一处繁华胜地。在现在古城金马门的地方过去确实有一座高大的城门,而这个门就跟学宫有关系。原来,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任应天府的长官周于蕃来芜湖视察,见到学宫占地局促,南面的荆山也被挡在高墙之外,认为这里文气不畅。于是,他嘱咐知县在城墙南面开了一道“金马门”,用来畅通学宫文气,也让读书人能有个“出路”。在这之后,金马门内又修建了大成坊,学宫建筑也大规模扩建,一时迎来了学宫的黄金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宫过去有不少殿堂、牌坊、桥梁等,现在就只剩大成殿一个建筑了。在印象中大成殿的南面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还有一个不小的荷花池,每到盛夏,荷花满塘、清香飘溢,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记者从有关专家那里了解到,这个所谓的“荷花池”,其实应该叫“泮池”,形如半月,原是孔子的洗墨池,后来“泮池”就作为各地文庙水池的专用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泮池”所在地

直到今天,居住在儒林街一带居民还经常谈起这座泮池,民国年间,泮池的四周与现在大不相同,那时泮池的周围非常开阔,向南可以一眼望见青弋江以及江对岸的“南国津梁”石牌坊。由于这里距南门湾、花街、南正街都非常近,而大成殿更是近在咫尺,人们在逛过街市后常常会到泮池边小憩片刻,因此泮池附近一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打把式买艺的、说书卖唱的、踩高跷走钢丝的,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应有尽有,颇有点北京天桥的遗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门

二、金马门的民间传说

在芜湖的民间传说之中,关于金马门,有一个关于马的美丽传说。很古的时候,芜湖县南门靠青弋江岸边,住着一个摆渡的老人。这老人长年累月以摆渡为生,他一生孤寡一人,无牵无挂。过渡的人有钱没钱,刮风下雨,他都照摆不误。就是得了几个摆渡人,一碰到穷苦人,他也就随手施舍了。有一天,正是大雪封门的三九天,岸上来了三个过渡人,是一个孩子,一个白衣少年,还有一个长着八字胡子的老头。三个人上了船,都不吱声。那小孩冻得哆嗦地直抖,脚上没有鞋子,冻得又红又肿。摆渡的老人看了很不忍心,不仅不要他的摆渡钱,还从腰里掏出一串钱,叫他买双鞋子穿。白衣少年看在眼里,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口。长八字胡子的老头却好像没看见,只是直望着白衣少年出神。

又过了一些日子,老人的风湿病犯了,两条腿又酸又痛,可摸摸荷包,连看郎中和抓药的钱也掏不出来,只好忍受着,照旧摆人家过渡。那天,白衣少年又来过渡了,一上船,二话没说,他就掏出一两银子,要老人快去看郎中,抓几副中药吃吃。老人听了少年的话,心里很纳闷:这可真是怪事,他怎么知道我要看郎中,抓药吃呢?他又怎么就晓得我荷包里没钱呢?虽然这一两银子好比雪中送炭,老人还是不肯要,白衣少年没法子,也只好拿了回去,每天仍然从这里过渡,有时候,推三拉四地多给几个过渡钱。

忽然,有一天,长八字胡子的老头来到老人的家里。一进门,他就把门关上,把老人拉到房里,叽叽咕咕地说了一箩筐话,临出门的时候,一再关照着老人,要千万千万小心,切莫误了大事,老人却心不在焉,只是点头哼了一声。原来,那长八字胡子的老头是个拾宝回子,能看出藏在石头里的宝贝,压在大山中的金银。那白衣少年是这青弋江对面大荆山中的一匹金马变的,拾宝回子费了很大的工夫,才识出了这少年是匹金马。于是,他便前来和老人商定了捉住这匹金马的办法,答应抓住金马后,分给老人两条马腿。老人是个老实人,他想:要金银作何用呢?一匹好端端的金马,又没犯法,为何要逮住砍得四分五裂呢?不必听他在此胡说八道!

约定的这一天到了!果然,天还没大亮,那白衣少年就来过渡了。正在这时候,拾宝回子也赶到了,一见渡船船头上没有挂上他丢下的那张大旋网,心里已凉了一半;又见老人压根儿就没有一点想逮金马的样子,不由得又慌了。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个先下手为强,随手向船上抛来一把灵芝草。白衣少年见灵芝草快要落到船上了,顿时把脸一抹,变成了一匹浑身黄灿灿、光闪闪的金马,回头向老人点了三下头,一扬马尾,腾起四蹄、长啸一声,腾空而起,上了南岸,直奔大荆山,一头钻了进去。老人这才轻松地舒了一口气,一低头,却发现船板上有一泡马粪,还在冒着热气。老人正想拿锹把它铲下河去,却见那马粪立刻变成了一堆金子。老人眼前一亮,一脚把他踢进了船舱里、靠了这堆金子,老人修桥补路,救济穷人,直到把金子花完为止。

事后,这件事也传开了。金马过渡的那座城门,就被人们称为“金马门”。如今,金马门已然不在,而那些与金马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物、遗址留存至今,金马门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