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每年 5月18日

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2018年国际博物馆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所以,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浙江博物馆-武林馆
围观唐琴“彩凤鸣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它是一张流传有序的唐琴重器(疑)

它生于唐代著名斫琴大师雷威之手(疑)

它历经千年,而不改朱颜

它有钟磬金石之声,被杨时百先生评以

“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

它是落霞式七弦琴——“彩凤鸣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为何取名“彩凤鸣岐”,语出《国语》第一卷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

说的是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龙凤呈祥,琴名的吉祥之意不言而喻。

注:“鸑鷟,凤之别名。” 岐山 ,在今陕西省 岐山县 北。相传 周 古公亶父 迁此而兴。后以“鸣岐”谓吉祥之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此琴特殊之处:

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他的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美丽而别致。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毓朗的偶遇和唏嘘
  转眼已是民国九年仲春,爱新觉罗·毓朗,前清的镇国将军来到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这里有座岳云别业,是他的友人、同为前清重臣的张百熙公祭之处。
  张百熙对京师大学堂有开创之功,毓朗则是清廷最后一代军机大臣,两人都无力逆转旧王朝一溃千里的颓势。曾经共事的“朝廷”已成历史,此刻悼怀亡友的毓朗,心境正如周遭的景致:衰草枯树,一派萧瑟。
  但在走进岳云别业大门的一刻,毓朗的心却忽然被拨动了一下——他听到了一阵疏落的琴声,正是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毓朗是爱琴之人。他的爷爷、定敏亲王载铨是道光皇帝的宠臣,家中“行有恒堂”收藏的古玩丰富而珍贵,著称当世,又尤以古琴收藏最为有名。但是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定王府的收藏劫掠一空,其中就包括上百张珍贵的古琴——雷威所制那张“彩凤鸣岐”也在被劫珍宝中。
  此刻岳云别业的琴音似曾相识,勾起了毓朗的遐思。他循声望去,鼓琴者竟也是一位旧同事:杨宗稷。
  杨宗稷,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在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时,曾聘杨为京师大学堂支应襄办,1904年选为学部主事。不过杨宗稷生性不喜官场应酬,沉迷琴艺,拜名师,藏古琴,以琴艺琴学四海知名。又觉政治腐败,无可挽救,于是在宦海飘零十余年后,辞官回家,专心研究古琴。
  杨宗稷在岳云别业抚奏的,是一张他几年前重金买下的雷公琴。当第一次看清琴上“大唐开元二年”的文字时,这位已经名动京城的琴家怅然唏嘘,仿佛一千多年瞬间急速流逝:“开元二年题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经过杨宗稷的调试,他发现此琴音色非同寻常,“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因此尤为珍爱。1914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民间称为“荷花生日”的这一天,杨宗稷为这张琴写了一首七言长诗,刻在琴背。他在诗中赞美说,雷公琴当推唐琴第一,仿佛是古代神女制成。
  一曲抚毕,毓朗上前叙旧,同杨宗稷谈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当他提到“彩凤鸣岐”四个字,杨宗稷一惊,急忙抱来刚收拾好的琴囊,褪下一截,赫然就是那张“彩凤鸣岐”!

在毓朗眼中,时隔二十年,“彩凤鸣岐”依然“徽轸如故”,只是漆面稍有褪色。琴背栗壳色漆的斑驳之处,用朱漆修补。弦路两侧隐约可见密集的小流水断纹。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琴背琴名附近冰裂断纹,其余遍布小流水断纹。这是古琴表面因长年风化和弹奏震动所形成的痕迹,有如鬼斧神工。
  他感慨万端,作诗道:“我持此琴三叹息,人失依旧为人得。曾存定府先人言,始信成亏两无惑。”并叮嘱杨宗稷好好保存:“天下纷纷多伟人,莫教大力负之去。”
  有感于时运造化之难料,杨宗稷在“彩凤鸣岐”的琴背刻下了这一段故事。
  其时正是中国的动荡年月。当年,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在京津地区大战,四川和广东也是战火纷飞。几年后,又是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杨宗稷守着他的古琴收藏,在北京的九嶷琴社教授学生,开创了“九嶷派”。同时,他把大半精力用来撰写《琴学丛书》,共计40万字,集古今琴书之大成。
1932年,杨宗稷去世。在学生的介绍之下,他的一批藏琴被售与浙江镇海人、曾任浙江和上海等地财政厅长的徐桴,其中就包括杨宗稷最珍爱的“彩凤鸣岐”。此后,又经过了抗战的硝烟,这批古琴幸而依然无恙。 徐桴把这批古琴运回镇海江南塔峙岙故居,一直保存完好。

1949年,身为第一届国大代表的徐桴去了台湾,收藏的21张古琴留在家乡,被后人捐到当地文化馆。1953年,镇海文化馆将包括‘彩凤鸣岐’在内的14张古琴移交给浙江省博物馆。‘彩凤鸣岐’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08年,浙江省博物馆请了香港琴弦专家黄树志依古制安上琴弦,还请了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弹奏。这张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古琴终于奏响,悠悠不绝。

王者,若德神俱在;凤,必回鸣于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