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看我们怎么定义“放过”这两个字了。如果“放过”意味着留条命,那么曹丕即位之后确实没有杀掉曹植,曹植甚至活得比曹丕还要长,当然原因也不是为了“手足之情”;如果“放过”意味着更多,比如让曹植过上逍遥王爷的舒心日子,那么曹丕并没有做到这么大度,而是让曹植在恐惧与屈辱中度过了后半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关于曹丕和曹植,最有名的段子无非是“煮豆燃豆箕”的“七步成诗”,但不仅此事存疑,所谓曹丕听了之后“深有惭色”就更存疑了,从当时的情势来看,曹丕对曹植已经没有什么兄弟感情,处心积虑在收拾这位前储位竞争者。

曹丕即位后,曹植和其他兄弟便被曹丕赶出都城就封于外地。按说天高皇帝远,做了封国之主的曹植日子过的应该很不错,但曹丕在曹植身边安插了很多亲信和眼线,对其严加防范,曹植事实上处于被半软禁状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人身自由。

没有自由也就算了,曹植的生活一直处于被折腾的奔波状态。在曹丕时代,曹植的封地三次被改,既不让他过岁月静好的舒心日子,更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有了自己的势力。

事实上,曹丕不杀曹植,并不是为了“手足之情”,甚至也未必是害怕“杀弟”的舆论压力,更多的是因为曹操的妻子,曹丕和曹植的共同母亲卞氏还活着。

在曹植某次有可能被曹丕杀掉的当口,卞氏曾经找到曹丕,一边痛骂这个欲骨肉相残的狠心儿子,一边哭着威胁曹丕:如果曹植死了,她就死在皇帝面前。

就是因为母亲卞氏的强势和拼命力保,曹植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自由和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您觉得曹植的后半生有意思么?

建安25年,是曹丕继承大位,也是曹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一年,踌躇满志的文艺青年在权力角逐中落败,他将面临怎样一个今后的人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于权术的曹丕一继位就下令降曹植的党羽丁仪等人杀了,并诛灭其家族。亲眼看到曾经跟随自己的好友们人头落地,而自己无能为力,曹植痛心疾首,在他的《野田黄雀行》里写到“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痛苦的心迹表露无遗。

而文艺作品中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家喻户晓,此詩以比兴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深刻,暗喻兄长逼迫太紧,自相残害,有悖常理,末两句是反抗,也是控诉。但是这里有两点需要清楚,《三国志~曹植传》记载在黄初二年,是曹丕在位第二年,并且有人参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而由于卞太后的保护才贬为安乡侯的。而罗贯中把这个时间提前到曹丕刚继位不久,是为了更能表现曹丕的迫不及待和无情。而“七步诗”这段情节在《三国志》里也没有的,是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篇》,罗贯中还在词句中有所改动,让人朗朗上口成千古绝唱,更烘托出曹植的聪明才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百年来,兄弟之间皇权斗争历来都是腥风血雨,曹丕对曹植绝对是放心不下的,总想方设法陷害曹丕,幸运的是由于卞夫人的保护,曹植没有被诛,可在曹丕在位的七年里,不断地迁徙来迁徙去,食邑户从万户减为两三千户。

曹植悲惨的命运虽然和皇权争夺有直接关系,但兄弟俩都清楚他们之间在感情上也纠葛不清。

曹植的才华一直受到曹丕妃子甄洛的仰慕,曹丕在甄妃面前谈起兄弟俩的矛盾时,甄妃并没有旗帜鲜明的站在曹丕这边,后甄妃又拒绝了曹丕封后的诏书,从此失宠,最后被赐死(无可考,大多数这么认为)。曹植曾经和曹丕一样爱慕过甄洛,这一点兄弟俩心照不宣,但这事注定二人在政权斗争中夹杂着个人感情上的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黄初七年,曹丕病逝,明帝继位,曹植还以“抱利器无所施”为由上书明帝求官,但明帝仍不能尽弃父辈前嫌而重新起用他。在经过这么多磨难后,曹植也有心理准备,即使朝廷不用他,他也要表明心迹愿为曹魏效力。

后来虽然曹植几次三番上书明帝,向朝廷提出建议,明帝虽有答复但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只是象征性地增加了他封国内的士兵家子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原为中林草,秋野随火播,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曹植在绝望的困境中,一病不起,享年41岁,遵照他的意愿葬于东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