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但生活日常还是比较规律的,安安分分的在澳洲过一个平凡人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有一个中国胃,每天早上准时7点起床,自己做一份传统中式早餐,通常是包子,粥,豆浆, 小馄饨等。在澳洲生活多年,我还是会选择吃自己动手包的馄饨饺子。

背井离乡的人都会对家乡的美食念念不忘,因为每个人的口味都是从小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

我来自西安,对西北美食尤其钟爱。刚出国的几年,我经常想家也会想念西安美食,那是一种妈妈的味道,对漂泊在外的人是一种安慰。

想家的时候我和家里电话的内容经常就是询问妈妈众多美食的做法,也买了一些菜谱,或者在网上的美食网站研究做法,最后竟然创新出了自己的一套美食。也有打算以后出一本“向氏艺术菜谱”。

我通过美食交友,现在周围有一群厨艺爱好者,我们组织了一个“美食会”叫“食尚轩”,我是会长。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做美食,聊天,为海外的旅居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常工作忙碌而充实,工作之余坚持健身锻炼,去山林、去海边、去徒步,偶尔约朋友吃饭晚饭,喝茶,聊天,独处的时候专注于写作,投入精力到今年四月底将出的一本中英双语的诗集中。悉尼也经常有各种艺术活动,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去看看。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旅游。中学的时候有一群死党,经常结伴出游。 在过去几多年,多种机缘巧合,也领略了世界多地的异国风情。

2006年4月在澳洲认识了我先生,他是德英混血的70后,恋爱2年之后我带他回中国领略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同年5月,我们第一次游历西欧六国 (英,法,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意大利)。

在2009年9月 结婚的时候,蜜月旅行了美国,加拿大。

2012年我们又一次回到南欧旅行,当时去了希腊和意大利南部。

2013年游历了港澳台,新加坡;2014年9月,第三次来到欧洲,这次去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2016年9月,我们畅游了日本。西方职场中的全职工每年都有四个星期的带薪年假,我们基本上用这些年假年亚洲和西方隔年交叉着旅行一次。

2017年3月,因为“七年之痒”,我与先生分居重新思考人生。去年7月我选择与几个要好的闺蜜到北欧度假,当时去的是丹麦,挪威,瑞典,芬兰。12月我与先生选择到泰国,德国,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等地度过圣诞和元旦,迎接2018年,希望修复感情,但异国婚姻中的文化差异加大了调和难度,我和我先生更象是好朋友的关系。以后有机会也会给大家讲讲异国婚姻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云,破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我觉得很有道理。

旅游打开了我的眼界,不但让我见识了自然界的奇观异景,自然百态,也让我见识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了解了很多的风土人情。拓宽了我的人生心态。

我现在处事都比较随和宽容,不象之前会有很多“看不惯”或者“看不开”的事情,也不会在心里淤积很多问题。问题来了,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也就想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人可能会问海外生活的华人:"海外华人容易被歧视吗?"

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去过的国家或城市,很少遇到特别歧视华人的现象。

歧视这个词主要看每个人怎么理解。不要说海外,我觉得有社会的地方,就有“歧视”,比如出生在城市的人对出生在农村的人的“歧视”,出生富裕家庭的人对出生贫寒家庭的人的“歧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背景,不同种族的人之间的互相”歧视“。

我对歧视的理解是,我觉的这是一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不同“,或者“道不同,不相与谋”。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看不惯的人和事,是不是不自知的就“歧视”了别人。

当然,离开故国故土,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生活,肯定会感到各种不适,所谓的“水土不服”与“风俗不服”吧。

当这些不适出现时,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所谓的“入乡随俗”,不要因为自己的不适或敏感就统统归结于“歧视”一词,这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祟。

海外生活18年,我很少感觉到歧视,但确实有感觉到生活和职业打拼上的艰难。毕竟不是从小生长在澳洲,文化知识语言背景处于别人的劣势。但这些是自身因素引起的,也就要从自身改变做起,最好让自己努力融入到所在国的人文环境氛围中。

虽然想念故乡的美食,虽然游历了他国多种风情,我还是最喜欢澳洲,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定居悉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定居澳洲的情况下,我希望能够在60多岁退休后,开始深度游历世界各国。在不同的国家住上一段时间,比如三个月左右,因为澳洲护照在大多数国家是可以免签停留90天的,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了解住在国的历史、人文,写一些游记,出一些书。

让自己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完整,对外界的态度更加理性,对生命与社会有更深的感悟。

App:出国上知外不踩坑

来源公号:初到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