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为了标个原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收到了一条订阅号的推送: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0-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这时中国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满满的,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小满的满到底是不是说谷物灌浆,颗粒小满?当然不是。

又有人说,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没有大满,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理念。

这样说合理么?为什么只有小满却没有大满?

小满说的就是阴阳二气中的阳气小满。

而大满,就是阳气到极致,阳气到极致就是夏至。

二分二至的节气名字成组成对,所以夏至形式上和冬至相似就非常重要,而阳气到极致这种节气,就有双重身份:夏至或者大满。

没办法,只能选一个了。恰好被选上的是夏至而不是大满。
二十四节气什么时候形成的?不知道。《吕氏春秋》有十二月纪,二分二至和四立都是有的。稍后的《淮南子》则突然就成了24节气。

《汉书·律历志》以后,二十四节气名字分毫未改。(《淮南子》中的节气和后世区别体现为,“惊 蛰”作“雷惊蛰”,“清明”作“清明风至”,“白露”作“白露降”)

中间哪里去了?

说道这个,就要说节气到底是哪里来的。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
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这是《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内容,二分二至可能发端上古,但是完善为二十四节气的话,战国时候的阴阳家做了这个事情。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邹衍。
朱伯崑先生说

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者邹衍,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属于邹衍一派的著作,被保存在《管子》中。《四时》说:"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五行》说:"故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经纬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经纬星历,以视其离。"这两篇,都以阴阳二气的盛衰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又《管子·幼官》也属于这一类著作,以阴阳五行为间架,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幼官》同《月令》为一类的历书,都属于阴阳家的著述。

更有人认为,《管子》中《五行》、《四时》、《幼官》等几篇内容就是邹衍本人所作。
《管子》是怎么样子一个地位呢?

白奚先生说,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阴阳五行说为框架的。在《管子》之前,阴阳和五行好比一堆零散的部件,《管子》实现了阴阳五行的合流,始将这些部件装配成整体……之后的邹衍、《吕氏春秋》、《淮南子》、董仲舒等,都只不过是循着《管子》开创的道路,对之不断修补、充实和完善而已。

阴阳家整合了完整的24节气,《吕氏春秋》、《淮南子》不过是记载重述。而阴阳家自有齐国稷下学宫的源头,内容记录于《管子》,脉络就是这样。

我们在《管子·幼官》中,恰好能够看到一套以12天为间隔的30节气系统。这套系统,每个节气和每月的分布还不均衡,实际上是纯粹数日数,而且没有记载物候。

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方术续考》李零,附录。
我们可以看到,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四个部分,对应幼官中的节气是,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再谈玄宫和玄宫图》,李零
这四个节气,就是描述阳进阴退的过程的。

小郢为阳气小满盈,然后阴气断绝。然后阳气中满盈,阴气进一步断绝。大暑至,阳气大满了,就是夏至,阴气全无,然后夏至一阴生。

之后的银雀山汉简里面也有30节气的记载。已经改变了一部分内容,比如,节气描述中有一部分和《吕氏春秋》差不多了。二分二至和四立节气名字都改过来了。这版《三十时》是介于《幼官》30节气和成型的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处见图。
可是恰好损坏了几枚简……

不过可以明确,节气的一脉相承,一贯是描述阴阳二气的变化了。谷雨芒种之类带有明显农业色彩的节气加入最晚。而小满恰恰可以找到比较早的类似的名字——如果没得对照,生说小满是谷物灌浆当然可以,问题就是,我们已经有的参考了。
祝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