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中,信佛学佛的人不在少数。佛学中的很多哲理和方法论对指点我们的生活与人生观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聊一聊当代人学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误区,就是“心外求法”

很多人以为学佛就是简单的烧香拜佛,稍微好一些的认为学佛就是多读书多看书。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误区,比如我们烧香拜佛,祈求生活幸福,却总是埋怨生活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人人常说的一句话,拜佛就是拜自己,因为佛就是觉悟的意思。可是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不求外物。佛学是一切唯心造,不是靠外物来改变自己。

生活中,我们往往选择崇拜别人、羡慕别人为能事,把“求人”看作是成就自己的重要砝码。殊不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时候,人生的成功,源于个人的身体力行、自信的意念和奋斗的毅力。

有一个臆造的故事,却被流传了很久: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场修行,会修的人是修自己,凡夫修行都是修别人,都是看到别人错,要修理别人。或者整天抱怨,希望改变命运,却不知一切都在自己。但是谁先悟出这个道理,谁就是真的成功者。

求佛不如求自己,只要你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时时是佛。如果心中没有佛,拜再大的佛像、求再多的观音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不论我们是学佛,还是生活中,不论做什么都应该明白一个问题。要重视真正的实修实践,而不是看到别人如何就盲目模仿。

学佛是为了获得解脱烦恼和自我执着的方法。我们把烦恼比作大海,我们需要跨过大海才能到达彼岸。智慧是我们船,有六个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般若(智慧)。

这六个方法,都是建立在我们真正理解和真正实践中。有些人一看到布施,就又抱怨。自己都难以解决温饱,如何布施?一个微笑,一个举手之劳,一杯寒冬里的热水,这些都不曾布施给他人,又怎么会期待别人会在危难中帮助他呢?

持戒,为什么要持戒?就像上学的纪律,肯定有人遵守的好,有人遵守的不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用这些纪律约束指导我们的行为,可以更直接调节我们的执着和不好的习气。

忍辱和精进,比如现在有些人现在看到了这篇文字,可能有的喜欢,有的就反感。这些反感的人就是一种执着,而当他们评论时,如果我不能忍,就会产生更多的烦恼,对吧?

精进努力地学习,多看书多学习,更多是为了多实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要执着在表面。

所以说,最后我们才能通过禅定,平静自己的内心,锻炼自己的定力,成就般若,博览群经、远大学识、历练世故,可以辨才无碍,圆通万事。

菩萨佛祖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跪拜,而是了解诸菩萨的心境,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佛法是世间法,不在灵山,在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