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红釉源于元代,由釉里红脱胎而出,至明代永乐年间成熟,是颜色中的珍贵品种,因往往用作祭器而得名,也叫”鲜红”、”霁红”、”积红”、”际红”、”醉红”、”宝石红”。”祭红”制作之难远甚于其它颜色釉,文献记载祭红”以西宝石为末入釉”,故又称为宝石红。甚至传说其是不惜工本,配方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还掺入黄金,造价极为高昂。明代嘉靖年间,祭红技术一度失传,祭器改为用矾红,清代才复烧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祭红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它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中,在1250℃-1280℃温度下一次烧成。祭红色泽深沉稳定,不流釉不脱口,釉面也罕有龟裂纹理。解放前夕祭红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工艺人员经过不断研究试验,改变了祭红原料配方,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成品率。

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祭红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在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