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秤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漏刻,是用通过称量流入受水壶中水的重量来进行计时的仪器。它是北魏道士李兰于5世纪发明的。隋朝以后秤漏基本成为官方的主要计时器,直到北宋正式采纳燕肃莲花漏为止。

定时之术,壶漏为古法,轮钟为新法,然不若求端於日星,昼则用日,夜则任用一星。

《明史·历一》

综合来看,古人的计时器具更可能是各种刻漏而不是日晷

下面我来分几个方面说一下。

日晷可能不是正规的测时仪器

我们现在都知道日晷是一种古代计时仪器,但是什么时候是古代?商纣王和溥仪都算历史人物,时代能一样么?

日晷并不是正规的天文仪器,因为它一向缺乏文献记载,少有出土或者传世文物。现在能够参考的,基本上就那几件,放在历史长河里面几乎就要算孤品了。

我们常说的能够科学的测量真太阳时的日晷叫做赤道式日晷。

长这个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道式日晷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正确制作的赤道式日晷是双面的。在目前已知的日晷中,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托克托日晷是最早且唯一可靠而完整的日晷。但是这个东西……晷盘是单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克托日晷1897年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

如果真是日晷,那么需要每年春秋分时候把晷盘翻个才能继续使用。

这个是不是日晷还未必作准呢。

为什么我要强调赤道式日晷这个问题?日晷本质是度量时角,只有把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放置才有意义。

而我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没有认识到这点的。当然你会说地平式日晷。地平式日晷比赤道式日晷只有更复杂才能够保证准确度,因为其刻度应该是不均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平式日晷

我们古代的浑仪会刻时间刻度。可是,那种国家制作,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浑仪,时间刻度是在地平圈上,是均匀的100刻。这是明显错误的,说明了古人当时对日晷原理根本没有什么深刻认识。这个现象,直到宋代皇佑浑仪制作的时候,才被纠正,时间刻度才被正确地刻在赤道圈。赤道式日晷,保守的讲,不会很早。

而且,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晷在半数以上的情况下(夜晚和阴雨天气)是无法使用的。所以用日晷推断真太阳时并不总是可取。

我国古代时间管理的主要设备是刻漏

秦汉以后,管理天文观象授时的部门各有不同,但是大略相似。《周礼》谓夏官司马所属有挈壶氏,设下士六人及史二人,徒十二人。司掌漏刻授时。

唐司天台属官有挈壶正,秩正八品上,掌漏刻孔壶,考中星昏明,击钟鼓报时。宋司天监(元丰改制后为太史局)、辽司天监与明、清钦天监沿置。所有的专门“司辰授时”的官民都是“挈壶”。

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蔡中郎集》

上素康壮无疾病。向晨欲起。因失音不能言。昼漏十刻而崩。

《汉书》

漏刻的计时规则,远至先秦。一向是民间官府常用的计时方式,且一直有专门的国家机关负责。根据记载,汉代宫廷和主要官府都有自己的漏刻计时。同样的,在唐代,举止事宜一概以漏刻为准。

宫门郎二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掌宫门管钥。凡夜漏尽,击漏鼓而开;夜漏上水一刻,击漏鼓而闭。

率更寺……主簿一人,正九品下。掌印局。凡宗族不序,礼仪不节,音律不谐,漏刻不审,刑名不法,皆举而正之。

《新唐书·百官》

显而易见,古代授时标准工具乃是漏刻。

各个地方州府各有漏刻机构

国朝(按,宋朝)复挈壶之职,专司辰刻,署置于文德殿门内之东偏,设鼓楼、钟楼于殿庭之左右。

其制有铜壶、水称、渴乌、漏箭、时牌、契之属:壶以贮水,乌以引注,称以平其漏,箭以识其刻,牌以告时于昼,牌有七,自卯至酉用之,制以牙,刻字填金。 契以发鼓于夜,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制以木,刻字于上。
常以卯正后一刻为禁门开钥之节,盈八刻后以为辰时,每时皆然,以至于酉。每一时,直官进牌奏时正,鸡人引唱,击鼓一十五声,惟午正击鼓一百五十声。
至昏夜鸡唱,放鼓契出,发鼓、击钟一百声,然后下漏。每夜分为五更,更分为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每更初皆鸡唱,转点即移水称,以至五更二点,止鼓契出,凡放鼓契出,禁门外击鼓,然后衙鼓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止焉。

五点击钟一百声。鸡唱、击鼓,是谓攒点,至八刻后为卯时正,四时皆用此法。禁钟又别有更点在长春殿门之外,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祥源观及宗庙陵寝亦皆置焉,而更以鼓为节,点以钲为节。

《宋史·律历》

宋史明确记载漏刻的使用,并且通过一系列乐器声音的手段使得全城时间得以统一,那么首都计时标准是漏刻,其他各地怎么办?当然也有漏刻。

造池州城楼刻漏记

唐·杜牧

百刻短长取于日不取于数,天下多是也。牧尝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与宾吏环城,见铜壶银箭,律如古法,曰:“此建中时,曹王皋命处士王易简为之。”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处士之所为也。”后二年,公移镇宣城,王处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师受其术,创置于城府。牧为童时,王处士年七十,常来吾家,精大演数与杂机巧,识地有泉,凿必涌起,韩文公多与之游。太和四年,牧自宣州使于京师,处士年逾九十。精神不衰,牧拜于床下,言及刻漏,因图授之。会昌五年岁次乙丑夏四月,始建于城南门楼。

京兆杜牧记

这是杜牧在池州城楼设立漏刻的记录。宋代的时候,各个州府县治所之中,莲花漏相当普及。

莲花漏铭并序

宋·苏轼

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做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而徐州独用瞽人卫朴所造,废法而任意,有壶而无箭。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国子博士傅君裼,公之外曾孙,得其法为详。其通守是邦也,实始改做,而请铭于轼。铭曰……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莲花漏

治所授时各有钟鼓楼,打更之类的职业也是官府雇人来做。关于一些比较小的县城等地方,就要翻阅县志之类的文书,或者各位可以回去走到各个县城去问问,有没有钟鼓楼、谯楼之类的设施。

正是那:

玉兔高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人行。
银河耿耿星光灿,鼓发谯楼趱换更。

又道是:

谯楼夜促莲花漏,树阴摇月蛟螭走。

再往下,也不住在县城附近的人。还是有刻漏的。有一种叫做田漏的单级刻漏,精度很差,没有补偿壶,是农人自制的简易计时工具。

田漏,田家测景水器也。凡寒暑昏晓,已验於星。若占候时刻,惟漏可知。古今刻漏有二:曰称漏,曰浮漏。夫称漏以权衡作之,殆不如浮漏之简要,今田漏概取其制,置箭壶内,刻以为节,既壶水下注,则水起箭浮,时刻渐露,目巳初下漏,而测景焉。

《农书》王祯

还有,梅尧臣,写了一套组诗描写……农具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十三田漏

瓦罂贮溪流,滴作耘田漏。
不为阴晴惑,用识早暮候。
辛勤无侵星,简易在白昼。
同功以为准,一决不可又。

刻漏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简单的有规律的事件来度量时间。所以漏刻是尽量保证滴水的均一性的,无论是补偿壶的建立还是多级漏刻、虹吸漏刻还是称重漏刻的改进,都是为了让计时结果变得更均一。

所以漏刻计时本质上和钟表计时一样,计量的是平时间,而不可能是真太阳时。各地漏刻确实有所不同,其不同表现在昼夜箭长短的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不同。

但是漏刻又一个特点,就是在日出、日没的时候,无论箭刻是否走尽,都要换新的昼箭或者夜箭。所以漏刻本身应该是计量平时间,但是一般来说是根据日出日没的太阳运动划分的。而取日出日没两点的中点,差不多是真太阳时的正午和子夜。

此外,民间还有使用“火钟”计时的,据我所知古代火钟比较典型的就是香漏。

所谓香漏,因为古代计时主要是用刻漏,所以用点燃的香计时的工具也就叫做香漏了。我们看小说中说,“一炷香的时间”就是通过香的燃烧来计时的典型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