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这个亡国之君当得有点冤枉,其实明朝的灭亡,一方面是因为崇祯皇帝并非中兴之主,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另一方面也因为明朝末年面临着严重的天灾,而天灾导致的流民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从当时一些官员的奏疏可以看出明末灾情的严重性,史料中有一封陕西安塞县人马懋才的奏疏,详实可靠地记述了当年的惨烈情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皇帝

马懋才于天启五年中进士,最初被派遣到辽东代表皇帝犒劳军队,后来被派往贵州负责科举,此外还到湖广等地颁布诏书,奔波了四年,在帝国疆域内往返数万余里。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辽东柳河兵败等众多大事,在贵州南部任职时,曾被盗贼围困,也看到当地一派萧条惨淡、百姓争先逃窜的惨状。但是上述这些情形,比起他在陕西等地所看到的灾情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马懋才的其他同僚也曾上疏陈述灾情,有父亲抛弃儿子的,有丈夫杀害并吃掉妻子的,还有挖土地里的草根来吃的,有吃石头沫来填饱肚子的,但是马懋才认为这些奏疏所述的都还不详细,所以他专门写了一封奏疏向崇祯皇帝详细陈述灾情。

马懋才在奏疏中写道:陕西延安府从去年开始一直都没有下雨,当地草木枯萎,被太阳烤焦。等到八九月间,当地的百姓饿的得争先恐后地跑到山上,采摘能吃的野草充饥。这野草长得像田地里种的粮食,但吃起来味道苦而且难以吞咽,然而这些野草也只能让他们多活一阵子。到十月份,野草都被吃完了,幸存下来的百姓只好剥树皮来吃,各种树中只有榆树皮的味道稍微好点。同样的,百姓将榆树皮和其他树皮掺在一起来磨碎了吃,却也只能减缓死亡的步伐。等到年终时,树皮也被吃完了,所剩很少的百姓为求生存,只能挖山中石块来吃。这种石块粉末吃一点就肚子胀,数日后还是腹痛胃烂而死,大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音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旱灾

百姓中有不甘心吃石头而死的人,便去当盗贼。当地有一两家稍微有点粮食储蓄的人家,便被当作抢夺对象,往往被一抢而空。当地的官员也没有办法阻止,而那些抢劫的盗贼即便被官府抓到,他们也毫无羞愧,反而会心安理得地为自己辩解:“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不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

最让人揪心悲悯的是,在安塞城西一个被称之为“粪城”的地方,每日必定有一两个弃婴,这些弃婴中号啕大哭,哭喊着父母,饿急了直接吃粪土。到第二天早晨,弃婴没有一个能活着的,随后又有新的弃婴,如此循环往复,惨不忍睹。

更让人恐惧的,那些年龄小的或独行的人,一旦出城,便会失去踪迹。在城外,人们用人骨做柴火烧火,煮人肉而食之,原来前面所说的那些失踪的人都是被吃掉了。即便如此,吃人的人也不能幸免,数日后他们便面目狰狞,疾病缠身,全身燥热发病而死。整个陕西,到处都是死人的尸体,臭气熏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饥民剧照

灾情的严重,让本就税负严重的百姓,无路可活,最后只能被迫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而崇祯皇帝在这种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却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安抚流民,导致农民起义越来越严重,这也让原本不堪重负的明王朝进一步滑向深渊,灭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