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补法是为“虚证”而设的。虚证有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补法有补阴、补阳、补血、补气之各异。虚证有轻重缓急,补法有药补食补。谁优谁劣,各有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身体极度虚弱,甚或生命垂危,神志昏迷,手足冰冷,气微脉绝之时,食补是来不及的,必须用药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此时“食补”显然就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了。但在疾病尚未发生而只是身体困乏无力之时,或在疾病之后的恢复阶段,或对一些慢性老年性疾病,“食补”的优越性就“凸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补”也讲究“对证”,否则也会有害。例如肺虚不足引起的咳嗽,吃甘蔗和梨可以养阴润肺、止咳化痰,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就不适宜了。狗肉、羊肉、鹿肉、牛肉等肉类,可以补益精血,但对于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人来说,就不适宜。只有选择合适的食品,才能起到“食补”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取羊肉、生姜的温补作用,治疗妇女产后腹痛;用动物的肝脏治疗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夜盲症”,就是运用中医“以肝补肝”、“同气相求”的理论(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其他诸如百合山药的补益肺肾、桂圆莲子的补益心脾等,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急则用药补,缓则用“食补”。药膳属于“药食同补”。有些中药,既是药物,又是食物,如莲子、山药、大枣、桂圆肉、核桃仁、杏仁、白果仁、花生仁、柏子仁、松子仁、荔枝、梨、荸荠、荠莱、韭莱、萝卜、大葱、大蒜等等,故自古有“医食同源”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是“药补”还是“食补”,都要讲究寒、热、温、凉,讲究“对证治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