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增长概念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在哪里,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困境又在哪里,为什么面临这个困境,怎么去解决这个困境,我想每一位经济学人都想去解答这一系列问题。至于最后的解释效果如何,我想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人文社科领域知识定论很少,背后因缘机理又是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单向线性思维难免挂一漏万,但即便如此,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仍能体现一个经济学人明晰的分析逻辑以及高超的判断力。

经济增长最直观概念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即所谓GDP增长率,这里暂不考虑货币因素所造成的名义价格效应。GDP作为增量概念,为生产过程的增值部分,主要体现为企业利润、劳动者工资薪酬以及政府税收,还有固定资产折旧,但折旧基本用来补偿资本损耗,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增值部分。因此,GDP增长直接体现为企业利润增长、劳动者工资薪酬增长以及政府税收增长,而政府税收又是来源于企业利润以及工资薪酬。

不言而喻,核心经济增长源泉是企业利润与劳动者工资薪酬。企业利润来自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供应,在全球化时代自然也是国际化消费市场。商业活动本质在于合理利润预期,资本逐利本性背后其实也是自私自发人性,顺应人性便是导引资本流向。劳动者工资薪酬来自于劳动付出,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从中发挥作用。至于利润与薪酬分配比例取决于劳资双方博弈,背后也是两个市场力量的博弈,即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政府从中参与导向调节,并作为崛起的第三方力量强势干预市场。

中国经济增长基础

经济学原理自应众所周知,一切问题皆应追本溯源,才能了然于胸。那么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就在于企业家与劳动者共同努力。虽然他们各自为了生存发展而互相博弈,但最终市场自发形成的结果就是各取所需,优胜劣汰。市场是无形的,是泛在的,也是无情的,自然有它独立的发展法则,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它就如同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追求向上向前。这股原生的生发力量无穷尽,制度性因素偶尔会阻碍它,但最终也得学会适应并接纳它。如何维持这股市场的生发力量,在于独立个体自由决策,在于市场信息充分,在于责任主体权责清晰,每一位独立自主的市场个体相互作用才会形成一个完美市场。

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就是市场主体自由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垄断或者数据垄断将会是未来自由市场社会的最大隐患,当然会限制市场参与者自主决策范围以及信息优势,从而削弱其自由权。中国人素以农耕民族自居,农耕文化影响深远,兢兢业业生产制造,如同农业发展需要上天给予的广袤无涯的土地以及充足的阳光,并不需要过多人为干预,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发达生产制造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产品供应充足才会消除短缺经济,极大程度满足广大人民的消费需求,从中自然积累最充实的财富资源,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前期经济社会资本远非充足,稀缺资本需要结合充足人力,此时人力资本要价自然很低,反之亦然。

中国经济增长困境

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困境在哪里呢,似乎它自身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导致其未来增长困境。显然,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高速增长,就像人不可能永远快速拔高,气压或血压作用自然会限制其身高,所谓树不可能长到天上。经济高速增长过后自然是中低速增长,最后就是稳态增长,也就是经济学常说的均衡增长状态了。所以见怪不怪,时间会让国民适应经济增长新状态。至于外贸顺差过大导致贸易争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资产泡沫,生产过多导致产能过剩,金融过度发展导致杠杆过高,企业居民政府借贷过多导致债务危机,这一系列现象自然都是高增长的后遗症。这就如高速骑行本就考验骑手能力,高速增长经济自然也考验经济管理能力。但人见不如天意,有死众生难免终极有限性,因此高速增长经济很少可顺利过渡至中低速状态,要么停滞增长几十年,要么一夜之间便崩塌,总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这正好也是市场经济基本原理,诸如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机会成本永远存在,权衡取舍始终存在。

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正如恐惧本身最为恐惧。但经济增长所引致的问题确实纠缠在一起,市场经济主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现代金融与贸易只会加深其相互联系,稍微不慎确实会满盘皆输,顾此失彼,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任问题自然累积,矛盾自然发展,自然也不甚如意,但有形之手上下其手也会产生诸多顾忌,看似连环无穷尽。所谓环在枢中,应转自如,那么问题枢纽在哪里,经济增长困境或症结在哪里,谁又有天启智慧可以一把即准,对症下药呢。人智有限,人心难料,久久为计,去浮躁风气,适时淋下冷水或可清醒头脑。毕竟市场规则无情,市场主体平等,市场规律无情,市场原理通透。既然承受市场经济发展之果,自应领受其因缘际会。经济波动或涨跌并不可怕,为有源源不断生发市场力量从中涌起,诸如市场自身激励机制,企业家创新精神与挣脱困境之用力,市场主体求生存发展之原力,人类命运内在动力源泉。

中国经济政策掣肘

中国经济增长底线思维有时不免自亮底牌于外,市场对弈者有恃无恐自然会过度炫耀,而在己一方则力量受限,战略处处被动,最终落得拆东补西,自乱阵脚。过犹不及,凡事皆有度。即使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看似平坦无碍,实则内在民族情感激烈,国家地域矛盾隐隐或存。外贸发展确实解放了中国广大闲置劳动力,但过度强制性政策性储蓄只会激发过度投资。因为钱就在那里,始终要流动起来,不投资便只能空转在金融系统,催生各类资产泡沫,而过度投资则只能降低投资效率,催生过剩产能以及债务危机,最怕货币政策无奈被绑架,只能过度超发货币,不啻火上浇油。不管是正规银行系统杠杆高企,还是影子银行乱象,甚至理财骗局,都是过多货币追逐过少产出,更何况部分产出还要出口至国外,最后结果不难想象,就是货币极度贬值,物价极度攀升,滋生不尽民生埋怨,因为工资薪酬永远不会赶上物价涨势。

连续高转经济以及连续攀升价格还会助长国民投机心态,助长不合理投资回报预期,助长狂妄自大感觉,而集体力量只会放大最后悲剧效果。人苟独处或可头脑清醒,人或共处便会痴狂着魔,甚至会自封为圣徒团,见不得批评,见不到危机,甚至会自我加速自我灭亡结局。历史上类似例子数不胜数,但不幸的是历史始终是聋子,人类所能获取的最大历史教训往往就是不顾历史,诸如这一次不一样了,人智终于进化至熨平经济周期,可望永葆幸福天国理念。

未来经济政策走向

经济增长既已如此疯狂,如果经济管理依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治理思路,政策出台反复无常,只会被经济增长绑架,继而与之疯狂,随时漂移,失策失度自然就是难免之事了。而固守传统政策工具,或者不观全局,不中肯綮,也会贻误战机,酿成尾大不掉,风险累积便如庞然大物,无从下手。最精明拆弹手对于线路满布又如蜘蛛网状的经济病体也难以下手。有形之手本就难免人类膨胀欲望,就如经济个体难免扩张冲动,但偌大市场经济力量会狠狠教育盲目扩张者,即使好了伤疤忘了痛,屡犯屡惩,学不了乖就寸步难行。政府作为难得的第三方旁观者,作壁上观本就旁观者清,统揽全局自不在话下,欣赏高效的经济体系运转自如自然心满意足,但若不慎,克制不了有为冲动,便会下场救场,出招不慎便会反伤。即以投资为例,何谓投资,投资即为以现在之物求偿未来之物,价值等同互换,时间价值自然包含在内。盲目投资,不顾资金成本投资,就是无效率浪费挥霍,只会助长毛手毛脚的心态。毕竟经济就是精心计划以继成其事。没有一番精心计划,考虑周全,便盲目下注,赌博般挹注,结果自然不理想,虽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少不了不少炮灰。政出一处,策有一应,抓铁有痕,久久为功,庶乎可免无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