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品投资问题

大宗商品作为主流投资品种之一,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体投资组合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评估商品价格演变模式、如何确定商品价格、商品投资与股债权投资又有什么不同、商品投资短期投机属性到底如何解读、依赖于大宗商品出口或进口的国家或企业又该如何面对价格周期波动、散户是否应该进场拼杀、机构投资者是否可妄想垄断交易,系列问题背后是大宗商品定价难题。相较于股债权投资,商品投资标的内在收益属性更为脆弱与模糊,略看让人迷惑不解,似乎短期投机炒作意味更浓,再加上杠杆交易机制,价格波动程度更为激烈。人性贪婪恐惧只怕在商品投资交易中被极度放大。盲目或轻率入场的投资主体,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均将面临惨痛的失败教训。比起股票市场,商品市场更是杀人于无声处或无形的鏖战之场地,大至国家破产,小至个人破产。

商品本质

大宗商品作为商品,自然遵循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至于价值源泉或者价值与价格关系问题,这些均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核心论题,只是数百年争论似乎也难明了,就如千古难辩的哲学命题。但市场仍需要组织交易,商品仍要生产储存交易,最难商品定价问题只能抛向茫茫市场交易主体。政府在其间也只能充当组织交易所、出台交易标准等基础性协助角色。剩下的都交给市场主体去博弈定价,去发现价格,去体验价值规律里面的爱恨情仇。大宗商品自古有之,功用用途基本也被确定,供给端生产技术变革也很难有较大突破,作为最基础性能源或材料在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充当最古老又最神秘的角色。它如同生态系统的空气、水与阳光,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正因为其基础性,定价却往往最难。有时如平日里空气般廉价,有时如危难时氧气般珍贵。中间定价情形更是千差万别。但若要抓主要矛盾,需求因素在大宗商品定价中具有更为重要性的作用,毕竟供给从来不是太大问题,供给往往会过剩。至于需求,它便与多变的终端消费有关,而且由于消费端至供应端反向信息反馈机制,信息传递质量层层递减,稍微变动的终端订单直接导致材料与能源采购单的更大变动,所谓牛鞭效应即是如此。

此外,大宗商品价格最容易受到货币供应的影响。正因为其作为资产自身产生收益的有限性,它便依附于货币,随着币值变动变得漂浮不定,增加定价难度。同质化商品自然价格会趋同,选择主流国际货币进行标价无疑方便市场交易,但同时也会受到国际主流货币供应行为的影响。而货币供应就如同蒙面纱布,容易让人迷惑不解,里面门道机关重重,真实与名义界限变得模糊,虚拟化空间巨大。最极端情形如国际主流货币供应拼命增加,大宗商品价格便如水涨船高,虽然涨幅更多是为了补偿购买力损失,但往往也诱使部分企业或个体盲目追涨,结果自然是放大商品价格涨跌幅度。

商品释例

全球大宗商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别,能源、材料与农副,具体如原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如大豆、玉米、小麦)。最典型如原油与铁矿石,君记否,洛克菲勒与卡内基恰恰就是石油与钢铁行业两大巨头。纵览历史,不难发现,原油刚发现时只是充当照明,替代煤油,而汽车工业发展更是让其大放光彩,至此汽车消费需求与其价格紧密相关。当然石油化工发展也使得其用途得以拓展,各类化工合成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往往类似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第一次让石油战略储备属性凸显,经济滞涨时代更是加剧了原油商品货币泡沫属性,以后似乎每一次政治或经济危机都提前预演价格上涨,国家不惜贬值货币以刺激经济早成为业内共识。在经济平缓发展时期,原油价格大致可维持稳定,但一旦面临经济动荡,原油价格便如脱缰之马,金融危机发酵时期甚至飙至世纪高点,提前透支未来货币贬值幅度。但长期内全球经济需求萎靡又将其拉入连年阴跌不止的泥沼之地。近期需求回升以及产量削减又让其收复不少失地,只怕难回昔日辉煌。尤其是近期汽车工业革命性变革如新能源汽车推广也将给其历史宿命踢上最后一脚。至于汽车工业,更多将是存量经济博弈,发达国家汽车销量增长几成奇迹,发展中国家也基本增长乏力,要么增长空间有限要么潜力尚待开发。未来需求端如此悲观,而供给端却涌现页岩油等新来源,长期内原油价格上空将阴云密布,短期内当然无法避免投机炒作风气。再看铁矿石,从产成品的需求端入手,钢材主要用于基建、房地产与汽车。基建当然对经济增长很重要,无论是发达国家基建亟需翻新还是发展中国家补齐基建短板,但数据显示,全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怕也是难掩疲态,负增长也是常见现象,投资在消费主义面前也是难有作为,除非通过国家强制储蓄强制投资。房地产基本都不用太多政策鼓励,在全球资本鹰眼扫荡之下,价值洼地消失不见,剩下全是价格高峰矗矗乎立于眼前,让国家或居民日夜不得眠。汽车行业如前所述,未来增量市场来自世界何方都是未知数,纯粹是富裕群体换购奢侈品牌汽车难成大气候,既有人口消费潜力并不能保证全部可以有效转化为实质需求。如此一来,全球铁矿石或钢铁甚至煤炭其实都面临基本面恶化的风险,未来价值下跌在所难免,短期内其价格当然可通过通货膨胀效应或者供给端过剩产能祛除以达到拉升作用。

商品投资未来

商品投资不仅要明了价格周期演变模式,更要懂得内在价值演变方向。价格周期说来也不难,任何明眼人都能一目了然,长周期内价格走势峰谷相间,基本可简括为连涨十八年再连跌十八年,一涨一跌三十六年,人生投资生涯基本也就这般被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囊括了。因此,出生时点何其重要,若投资生涯起步点不幸在价格巅峰,就只能接受减衣缩食的日子了。如此一来,商品价格模式恰似房地产,或许所有遵循货币价格泡沫规律而且内在增值有限的资产类别均可纳入吧。说来也不难理解,既然其自身无太大增值可能性,典型如黄金,那就只能随经济体系里所流行的货币大周期而涨跌了,同涨同跌,所谓环球同此凉热。至于周期为什么是三十六而不是六十三,这类问题怕也百思不得其解,或许如太阳黑子理论,或许是人性不可名状黑暗力量,或许是量子世界涨跌,反正经济周期自古有之,就如天下兴亡规律般古老。站在新技术变革的新经济时代,看未来商品投资趋势,面对这么古老神秘的投资标的,虽然历史不可重复,但往往也很类似,周期规律与价值规律恰恰是两大投资利器,价值规律甚至可扭转周期规律也说不定。正如前述所言,原油与钢铁未来价值减损可能性愈来愈大,内在价格周期铁律有可能被打破,阴跌不止或者低位震荡也不是不可能,历史价格高点怕就只是回首遥望的山峰了。至于短期政治或货币因素,甚至货币即政治,那确实飘渺不定,如堕五里雾之中,投资者若信任自己原生力量,觉得可以稍微撩开面纱一睹真容,似乎也可以乐此不疲,自我陶醉在其中,而最后终其一生,投资业绩如何另当别论了。而以大宗商品进出口为生的国家或企业最好还是敬畏市场,丰年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而且尽量通过产品或业务多样化,降低国家产业或投资组合集中度风险,敬而远之,察而动之,庶乎可免陷入战略被动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