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行囊帖》再临本, 纸本。纵 24.4 厘米。2行,15字。唐咸通至乾符年间(八六 -八七九年) ,张彦远《法书要录》中特集《右军书记》一卷,全文:'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片段。

释文: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上有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

有传《行穰帖》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后为张大千收藏,并曾存放于日本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穰帖》有浓厚的篆籀意味。笔画厚实,中锋行笔、不显锋棱,故前人称其线条饱和丰满,线质圆厚滋润有厚重感,颇有雄浑圆融之气。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写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王羲之书法是顺应中国书法书体演变的发展脉络,跬步千里、扎扎实实的写出来的。今天,虽然我们看不到王羲之的篆书、隶书的遗迹,但从现存的摹本手札中可以清晰的发现:王羲之圆润的篆书中锋线条,厚实的隶书笔墨体势。源远根深、厚积薄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行囊帖》、虽然只有区区十五个字,却饱含了王羲之几十年的笔墨耕耘。“书”非一日功、没有扎实的基础,何来“书圣”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