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天教瘦俱乐部,有一节课专门讲体重的认知,这个话题说起来好像很简单,我们见到别人时,大概都能在大脑里简单地形成一个关于身材的评估——这人是胖还是瘦?身材好还是差?比以前胖还是比以前瘦?

体重认知的意思就是,你是如何来下这个定义的。这件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每天称重800次、不瘦到两位数不罢休的你,不一定对体重有清楚的认识哦。

体重认知

体重认知固然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但是“体重”作为重要的营养学标准,我们其实是有一个客观定义的,当BMI低于18.5时,我们就认为是偏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当BMI高于24时,就认为是偏胖的。

但是,当我们在21天教瘦俱乐部里希望大家对自己的身材下一个定义时,有的人即使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标准范围内,也会将自己下定论认为是“胖”的。

如果我再尝试追问:可是明明所有数据都在说你是正常的体型,到底是什么依据让你觉得自己“胖”?她会固执地回答:“因为我看上去就是很胖。如果都看数据的话,那不是大家都不用减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回答没错,而且反应出了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你本人,并不知道自己胖不胖。第二个问题:你认为自己主动选择的体重认知,其实是被动接受的。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看上去”这几个字非常主观,当你先入为主认为自己胖的时候,越是照镜子越是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对。

也许是某一次穿衣服不如模特好看,或者腿比某人粗,或者是偶然别人的评论,让这种潜意识留在了你的心里,从此你就觉得自己是胖的,而你自己可以说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你只能片面地说自己胖,但是找不到具体的不满意的点。

第二点也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自我意志凌驾于一切客观事件之上,但事实上,自我意志恰恰是最容易被左右的东西,意识的形成和生活的环境,社会的文化氛围都有关系。

在亚洲,女性的审美多为纤细流,不向往肌肉线条和力量。中国文化中女性一般附庸男性,不需要付出太多体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即使目前女性的地位和社会职责已经和男性无限逼近了,审美还是存在一定的惯性。同时,时尚圈也不停的在兜售恐慌,试图通过让女性觉得自己“不够美”来刺激她们将大量的钱花在让自己更美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欧美不一样的是,亚洲人对肥胖总是颇有微词,认为肥胖就等同于没有自制力。但事实上,意志力非常有限,如果一个人将有限的意志力全部花在体重控制上,那么对于其他的事情,他一定是无法使用意志力的。并且,如果他的职业和体重管理无关,那么这种意志力的消耗就会严重影响他的社会职能。

曾经有个用户,在我们的引导之下说出了审美的执念来源于希望得到两位数的体重,但她是一个身高168的女性,两位数的体重对于她来说显然是低于健康范畴的。

我们尝试一起来定义97斤和100斤的区别,3斤究竟会差在哪里?我答不上来,她也答不上来,包括她尝试去问身边的人,能不能看出来她胖了3斤,具体是胖在哪里,也没有人能够回答她。

所以本质上,她为了一个并不知道有何意义的重量,让自己陷入了饮食的失控之中。可以说,她只是被铺天盖地的“瘦到两位数才配拥有人生”的说法给牵动了。

不合理信念

如果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来解释进食障碍,那么体重认知必然就是那个驱动失控进食的不合理信念。

进食障碍人群往往有关于体重的不合理认知,即使在BMI极低的前提下,仍然认为自己胖。并且,进食障碍人群会情不自禁地把体重和自我价值等同在一起,认为体重的高低表示自我价值的高低。这种偏激的评价不单单是给自己的,往往也会情不自禁地映射到对待他人的方式上。

有进食障碍的人看到别人的第一眼,往往关注的是身材,并不会像一般人一样关注对方的面部表情。

体重认知的矫正会涉及到整个价值观,所以虽然是简单的道理,但完成起来并不简单。

不过,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已经开始思考,开始学着把抽象而概括的东西具体化,那么恭喜你,建立起意识,从0到1这个最难的过程已经完成了。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提问都会帮你构建更完善的价值体系。

看完这篇文章,请你思考3个问题:

1、你最先关注别人的长相还是身材?

2、你定减重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3、97斤和100斤,差别在哪?

如果你已经存在减肥方面的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帮助,欢迎加入21天教瘦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