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写给儿子儿媳妇一封信,

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自己的后事:

今后万一自己生了重病,

“失智”或“失能”,

不要动大手术,不要治疗,

不允许只是为了维系生命,身上插满各种管子,

要帮助自己有尊严地离开。

琼瑶担心真到了那一刻,儿子会因为爱,因为道德舆论的压力而妥协,

特意公开了这封信,

让大众作为见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一同学,

老妈肾癌多年,

2/3的时间在医院度过,

耗光了家里所有的财物,

欠了很多外债,

常常连续昏迷,

偶尔的清醒,

也是疼痛难忍,

经常表达生不如死的愿望,

但在昏迷中,

生理本能又呈现出极强的求生状态。

父子两商量了一个通宵,

终于决定,放弃治疗,希望能让母亲早日摆脱身心痛苦,

让母亲安详、快速地解脱。

小地方的医院管理没那么严格,

医生也完全能了解这些年病人和家属的痛苦,

他们说服医生给点滴瓶里添加一种药物,

医生不敢承担亲自往点滴瓶里推射药物的责任,

教会使用方法后就离开病房,

在老爸的授意下,

儿子亲手实施。

好些年了,

他描述当时的场景,还是那么几个字,

“手很抖”,

“牙齿不停地打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子两连亲戚也不敢告知真相,

他也是憋在心里难受久了,

才跟他最信任的好友倾诉,

他怕背上“伤天害理”、“不孝”的恶名。

甚至是,“弑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人家属放弃治疗,并没有法律条文支持,

只有医学界方面的一些“约定俗成”,

也仅限于患者“永久性昏迷、植物人、脑死亡”这类情况,

患者无法自身做出决定,由家属代做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到了这个地步,

做决定并不难。

更多家属面对的是上述同学的那种状况,

患者有时能有正常思维,

能表达自己的意识,

清醒的时候希望自己能早点解脱,

昏迷时身体反应是顽强的求生欲。

患者意愿的标准,是该清醒时刻还是昏迷的时候呢?

法律条文如果没有清晰的边界,

怎么精准界定患者的本意呢?

今天痛苦了决定放弃,

明天缓解一些了又反悔了呢?

法律能改变大家的信仰和行为,

一旦合法化,社会就认为它是正确的。

即便它并不符合民俗,

最后大家会付诸行动,逐渐成为常态,

大家信任法律是因为他们相信在现有环境下,

它是最合适的。

所以,相关提案在讨论的时候,分歧肯定很大,

要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民俗中找到平衡点,

太难了,

这一条,就让约定俗成去自主决定吧,

三不法则最合适:

不鼓励、不提倡、不追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马先生的理论,

琼瑶的需求层次显然是在顶端,

今年八十岁的她,考虑的是后事安排好后,

可以安心去计划下一部小说,或是下一部剧本。

理智状态下,都能理解,

真到了那一天,

子女也会有自己的情感需求,

千千万万爱着琼瑶阿姨的人,也有自己的情感需求。

能不能在那个时刻还能执行这么理性的要求,

真的难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放弃治疗,

对广大P民来说,

却是金字塔下层无奈的决定。

下层拥有的太少,

一旦有损失,很轻易就沦为底层,

本身就身处底层的,

直接己不聊生。

年复一年的加班,

生活中的统筹和精打细算,

这么努力,只为了维持着日常生活能正常运转,

意外来临,消耗的是多年来努力的积累,

幻灭的,是对未来小心翼翼的规划,

每个阶层的道德准绳不一样,

在自古就有“宁欺老勿欺少”传统的社会,

丛林法则,显然更适合于普通P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关尊严,

更多的,是“生存”还是“毁灭”之间的抉择,

对未知世界万劫不复的恐惧。

—————————————————————————----——————————————————————————————————

(本文图片均来自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