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穷秀才”,其实是读书人对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一种无奈自嘲。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秀才凑盘缠进京赶考的画面。也常常看到他们在中榜前,没钱住店、没钱吃饭的落魄场面。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秀才社会地位比较高,秀才见官不用跪,百姓要跪。这就意味着社会圈子变化了,你想想一个人见到你就必须下跪,你能看的起他吗。同理秀才就比较吃的开,而且当官的基本都有秀才年代,对秀才比较照顾。而且秀才可以继续考啊,即使考不中谁敢保证没有同年,学生什么的混的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秀才在当时是很低的一类读书人,虽然有功名在身,却也有穷酸之困,而举人就不同了,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人相当于高考各省至少前3甲!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考乡试,各省分配名额。一般只有全国前一百名才能考中举人,因为考试是在北京南京两地进行,所以录取名额分布比例一般是南方60北方40人。考中比例应该是1000:1,即每次乡试全国参加考试人员是十万人,只能录取前一百人为举人。所以别小看孔乙己,说不定别人还是省状元呢!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