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有很多网友留言都提到了拖延症的问题,其实我也注意到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成了现代成年人生活的一种常态。想做的、不想做的,都要拖一拖、等一等。

战胜拖延症的干货,绝对有效!再拖延,喜欢的人就跟隔壁老王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战胜拖延症的干货,绝对有效!再拖延,喜欢的人就跟隔壁老王跑了

很多人容易把拖延的原因简单化:因为懒,因为缺乏安排,或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直观的认识,“习惯性拖延”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有时连拖延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习惯性拖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拖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时,一个人拖延的表现可能是非常多种多样的,有些拖延的方式看似“合情合理”,以至于连拖延者本身,都没有辨识出这些行为的本质是“习惯性拖延”。

比如说嘲笑他人,有的人在自己的任务时还未完成时,就会嘲笑那些拥有更好的时间管理概念和执行力的人。这种贬低他人的态度,其实也是在抬高自己,证明自己是因为自己有能力拖延,所以拖延是合理的。

还有一种人,会通过“比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社会比较往往是向下的,选择和比自己更拖延、更慢的人比较。这种向下比较会给他们带来自我安慰,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拖延并不严重。

还有一些人会选择转移注意的方式,他们并不会直接否认任务的重要性,但会在任务来临之前,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比如说,要开始做作业了,就想练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是因为未完成的任务会让人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从而给人带来紧张和焦虑感。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其实是一种“精神补偿”的行为。

在不能真正完成应该做的任务的时候,通过完成一些别的事情来让自己感到“有产出”,从而降低紧张和焦虑感。想要改变这种习惯性拖延并不是没有办法,我给大家2个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设定可分解的、现实的任务

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离自己的能力更近,看上去更容易的目标。

建议大家可以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务,将一个大的可行的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后,每个小任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而实现的小任务,会为实现整个大目标增添信心和正能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学会自我关怀

完成任务和情绪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对于长期被焦虑、抑郁和对自身低评价的人们来说,及时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十分必要的。

适当的参与人际社交,也可能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好起来。

还有一种是因为任务而导致的负面情绪,比如说因为没能完成“好”任务而焦虑抑郁,因为拖延了而厌恶自己。其实更像是一种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就是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用原谅和接纳替代自我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