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朋友家串门,到了饭点顺便留下来吃了午饭。

我:呃,你煮的菜总感觉少了点啥?
朋友:味精吃多了致癌,我家都不放的!

饭不合口味不说,还落下的心病。回家路上马上百度了下,发现竟然这么多人抵触味精:

● 味精吃多了会变傻;

● 鸡蛋里放味精有毒;

● 长期吃味精引起脱发;

● 味精加热后会致癌……

万万没想到,我天天都在吃的味精,简直就是“隐形毒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味道到底能不能吃?会不会损害咱们健康?这些有毒言论是不是空虚来风?带着这些疑问,我咨询了张敦元营养师,一起来揭开味精的真面目。

味精是怎么来的?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是以大豆、玉米等粮食为原料,经过发酵、提纯得到,是一种天然食品,整个过程跟酿酒、制醋类似。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及少量的NaCl(食盐)。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市场上把含谷氨酸钠的多少(99%、95%、90%、80%、70%)分成多种规格。

味精到底有没有害?

天然食物,如蘑菇、鸡蛋、海鲜等都含有谷氨酸。而研究表明,人体并不能区分通过味精或其他食物摄入的谷氨酸,在体内一样代谢。

此外,流传高温加热,味精(谷氨酸钠)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会致癌。这其实是谣言,焦谷氨酸钠并不致癌,只是没有了鲜味。

● 1959年,美国的 FDA 就把味精归入食品分类中最安全的「一般认为无害」(GRAS)一类了;

● 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类别;

● 1991年,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确认对于味精的「每日可摄入量」分类为欧盟体系最安全的类别「无定量」。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常规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

味精怎么吃,最健康?

虽说日常食用味精不致癌,又安全,但也不能随便吃,吃错味精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困扰,使用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味精出锅前放为佳:它溶解的最佳温度在70℃~90℃。加热过度会脱水、结晶、产生焦谷氨酸钠。虽然这个东西对健康无害,但会失去味精的鲜味,影响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做菜时适量用:每次在外面餐馆吃完饭,不咸但常觉得渴得慌,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味精放多了。味精中钠含量高,高钠饮食容易带来肥胖,还可能增加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一般成人每天食用量不超过20克为宜。

● 炒鸡蛋不加味精:鸡蛋本身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及一定量的氯化钠,加入味精加温后,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一种新的物质--谷氨酸钠,即味精的主要成分,鸡蛋本身的鲜味反而被掩盖。同理,高汤、鸡肉、蘑菇、海鲜菜肴中不用再放味精。

● 做凉拌菜时宜先溶解后再加入:味精的溶解温度约80℃,低于此温度,味精难以溶解,还是一粒粒的附在食物上,无味又扫兴。

● 味精用咸不用甜:一般在甜味为主的菜里面不加味精,如果加了,不但不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而影响口感。

● 这些人宜少吃味精:正常情况,食用味精并没有大问题。不过,味精中含钠,高钠饮食容易带来肥胖,还可能增加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所以,营养师建议这几类人群还是少吃。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应少吃味精。孕妇、婴幼儿和哺乳期的妈妈,应少食甚至不食味精。

味精的替身:鸡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鸡精也是一种常见调味品,可以说它们俩基本统治的鲜味界的江山。

其实,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其他成分调制而成的复合调味品。除了味精(谷氨酸钠),另一种核心成分是呈味核苷酸,它也是许多天然食物中的鲜味,比如鸡肉、蘑菇等,因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

两者区别:味精比较纯净,更加注重鲜味;鸡精当中含有多种调味剂,味道更丰富、综合。(鸡精含一定比例的盐,用鸡精调味时菜品要少放些盐)。

本文指导:营养师张敦元

文章版权:掌控糖尿病APP出品 (“掌控糖生活”,可免费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