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文化:

日本的米因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及技术,其美味的确是有口皆碑的。然而,日本人对于这种美味的拘泥到如此执著和顽守的地步,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不知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可以出其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普普通通的稻米种植,其中包含着很多的科技知识, 从选种,适时育秧,移植, 生长期管理,收获后的储藏,脱壳加工成精米, 直到最后成为摆上餐桌的香喷喷大米饭, 是一个繁多,复杂的生产链, 每一环节都需要生产者的用心和精心, 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大米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基于这一点, 日本家长教育孩子, 吃饭前先要双手合十, 诚恳地表示感谢,心怀感恩之心, 每一粒大米都来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面是2010年05月25日,76岁的日本天皇穿上长靴和作业服,亲自拿起秧苗,下田种植。日本人的追求精致完美一贯作风,日本人对于日本大米的拘泥,做到如上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才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日本大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米的起源:

东北米的前身是日本米,朝鲜人最先在中国东北种植稻米。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公元左右的高句丽时代之后,这地已换了n波主人了)。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东北境内。自19世纪中叶起,陆续有较多的朝鲜人迁入,尤其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荒后,大批朝鲜人迁至延边等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占东北,又有大批朝鲜人迁人中国东北各地。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人口1919年为431198人,1931年增至630982人。1930年代,东北稻田中劳作的朝鲜族擅长在寒冷地区种水稻,克服了图门江鸭绿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泽多和寒冷、无霜期短等困难。1875年(光绪元年),通化下甸子朝鲜族农民开垦试种水稻,获得好收成, 由此使水稻栽培迅速扩展到朝鲜族各居住地区。延边成为东北地区著名“水稻之乡,是东北水稻栽培历史百年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在1930年代后加快在东北的移民,成立“开拓团”,并制定《满州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开始实施20年内向东北移民500万计划目标。这时期的东北稻米生产已变为日本人实际主导,水利系统的建设良种的引入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措施极大提高了东北大米的生产能力。伪满洲国出产的大米被大量运往日本日据时期, 整个东北大规模种植稻米的推动者和受益者都是日本人,而推广的品种显然也是日本稻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投降后,东北大米也是日本人留下的一笔遗产。1980年7月,76岁高龄的农民水稻专家藤原长作先生,随日本民间友好访华团来黑龙江省方正县参观访问。他特意考察了方正县水稻种植情况,发现方正县和北海道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情况大同小异,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只有400斤左右,与北海道相差甚远,其主要症结是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于是他向方正县政府提出了无偿来方正县传授水稻栽培高产技术的要求,并且承诺亩产能达到千斤。次年4月,藤原先生来到了方正县,试验水稻旱田育苗稀植插秧栽培技术。经过两年努力,藤原长作和当地社员一起战胜了多种困难取得成功。后来,藤原先生干脆久居方正县,每天的饭菜,永远只是一菜一汤。转眼过去30余年,方正县因为藤原长作先生的这项技术成了水稻大县、水稻强县,“方正大米”也名扬天下,是全国第三个大米原产地保护县,同时,藤原长作先生技术成果也已经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如今中国的水稻几乎都采用藤原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万年水稻栽培史的中国,到底为什么出不了精品?这个问题需要所有做农业的人思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