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朋友圈日渐成为大家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的朋友圈都会转发大量的所谓“科学研究表明”的文章。开头都是“科普范儿”,充斥着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等。

这些科普文科学含量到底有多少,我想很多人都没有深究。大多数人都是看完觉得不错,就在朋友圈一转。殊不知,“科普文”多半出自医药公司本身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策划或是自媒体写手。其中,很多文章数据掺假很多,很多是撰写者通过搜索百度检索出来的,有的直接使用,有的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动。这样诞生的“科普文”又有何意义?

如果说“科普文”是“伪科普”,那这些“科普文”中所推销的药品或者医疗器械就是害人的。虚假医疗广告推销的产品,很多对患者的肝脏、肾脏、心血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虚假医疗最大的危害是延误了对患者的治疗时机。所以,对“伪科普”实行有效打击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