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空闲时间刷抖音,发现“丧文化”席卷而来,网络上各种负能量段子充斥着每个人的眼球,从以前的“葛优躺”“身体被掏空”、“我差不多是条废柴了”到现在的“丧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能早已发现,有越来越多拥有相同气质的影视、表情图、段子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它们从表面看起来,通常都带着颓废、沮丧、奇葩等消极情绪的特征,换句话说,是站在“积极向上”的反对面。然而这些曾经被视作“负面”的形象,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01

如今只要搭上“丧”,影视作品都像是镶嵌上了一层洋气的金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来越多的丧片、丧剧走红,社交网络上也充斥各式类似于“你惨我比你更惨”的台词截图。有意思的是,新的“垮掉的一代”似乎更折射出一种大众趣味的变迁轨迹。背后的逻辑在于,一是贩卖成功学的逻辑失灵了,二是过去所谓的正能量纾解现实矛盾的能力实在有限,被集体无意识所遮蔽的心灵鸡汤始终难以自洽于生活里接踵而来的难题。

电影《本命年》里,梁天说:“活着怎么就那么没劲,上班没劲,不上班也没劲;吃饭没劲,不吃饭也没劲;搞对象没劲,不搞对象也没劲。怎么就那么没劲!”

姜文冷漠地回道,“我打你丫一顿就有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丧”的代表人物,美国动画剧集《马男波杰克》里“马头男身”的男主人公,被认为代表着“当代不快乐”的另一类典型——空虚的中产阶级。

这部剧的创作者拉斐尔·鲍勃·瓦克斯伯格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候说,他的灵感来自于年轻时期那种“毫无头绪、但又自以为是”的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大城市承担着工作、物质的压力,而回到小城市又承担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年轻人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对于粗暴的“成功学鸡汤”难以再买账。他们需要得到更加复杂的情绪内容。

02

什么叫“丧”? 丧没啥官方定义,大概丧就是本来想好好活,可惜没法好好活,只好自娱自贬自嘲以稀释焦虑。

我认为“丧”就是年轻的你们,刚踏入社会起初时,怀揣着一腔热血,暗自鼓励自己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然而,一段时间后你们发现,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段,每个人都聪明圆滑,要想成功,就得付出百倍的努力。

于是,你开始发奋、开始努力,以求变得更强。然而,你们又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即使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现实也不会给你一丁点反馈。身处职场屡屡受挫,虽然满腔热血,却因不懂人情世故而不受人待见;经验不足,也总是被人呵责、怪罪。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自己真的一无是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们想到放弃,但又不甘于放弃,于是想到逃避,便逐渐变丧了起来。这种应对方法看似在规避了麻烦,却暗含着巨大的灾难。

如果继续这么丧下去,人会变得越来越气馁,越来越自卑,曾经的满腔热血荡然无存,没有勇气迈出前进的一步,永远原地踏步,最终形成“混吃等死”的状态,人生也就毫无意义。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图片中的话一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总期待生活越来越好,但事实却可能是每况愈下,“活着的感觉就是自己的尿道被不断地猛踢”,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生活。

年轻人喜欢丧,其实是喜欢其中的蕴含的自嘲和戏谑元素。当你感觉生活有点丧,那说明你给自己选了条需要爬坡的路。谁不是一边咬牙坚持,一边丧着活下去呢?再多点勇气和坚持,谢谢自己从未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心情丧的人大都喜欢宅,但也有很多宅男宅女表示,宅了这么久,感觉自己越来越懒了,做什么事也提不起劲,比之前更丧了,看什么事情都很悲观,就连与人说话都变结结巴巴的了,朋友逐渐变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丧,只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负面情绪,平时偶尔丧一下无所谓,但如果经常丧下去,则会陷入绝望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代不好也不坏,这个社会虽说竞争很大,但机会也很多,不必纠结,迈向阳光的第一步,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你觉得你“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