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央视推出的全新读信栏目《信中国》火热播出,并在首播后就取得了酷云EYE实时直播关注度第一的战果,在这档节目早期的宣传海报中,从唐国强到TFBOYS几乎半个影视圈的人马集体亮相,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

我们在对明星的颜值大饱眼福的同时,不禁思考:央视推出的每一档综艺节目为什么总是能震撼人心?不仅舞美、情节、品质,更重要的是内涵。而《信中国》紧紧抓住这一点,节目主要是诵读名人所写的信件,而所选读的信件都是由主持人朱军和制作团队精心挑选出来的,从伟人、名人到重要历史时期的平凡人,通过品读信件让观众们回到他们的时代,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我们欢笑、感动、泪目的同时,一封封信件展示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特色,让我们也感悟到了一种初心。

其实,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书信的历史非常悠久,如传统的题诗题字、名片、束贴、对对联等等,但随着我国互联网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新型快捷的交流方式逐渐取代了书信,人们也逐渐将书信遗忘,甚至一些小孩连最起码的书信的格式都不清楚。《信中国》恰恰是重拾起这一交流方式,让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信件通过人气明星们的诵读,演绎,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

不仅如此,微博也在那段时间发起了“拾起笔书写爱”的话题,倡导我们拾起手中的笔,书写尘封的爱。写一封家书,给最爱的人。话题一发起,一些大V们纷纷响应,一时间,通过写信和家人表达爱意成为了他们的正确打开方式。在互联网+的弄潮中,他们逆流而上,让沟通归于传统,让爱意回归笔尖。

书信在两会期间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们为了国家的更好发展,纷纷以书信的形式向中央建言献策。尽管自己写的信主席不一定能看到,尽管自己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可能不予采纳,但这种回归传统的方式让我们还是存在着满心的期待。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就曾在首都高校的一次演讲中呼吁师生们: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来信当家书,把反映的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

曾几何时,没有电话和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书信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感情的特有方式,从写信,写信封,到贴邮票,再到寄出,尽管过程相较现在有点儿繁琐,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倾泻在纸上,甚至可以想象到对方收到信件时的样子。而如今,大家都追求速成,突击,不跑起来就相当于后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缺乏了一种温情,人们之间几乎沦为一种点赞之交,认真抒发感情被看作是一种另类,给亲朋好友写信更是沦为一种笑谈,殊不知,信一封封来,一封封去,流淌的是时间,沉淀的却是记忆,一封封的信件,重新拾起的是我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