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虽然这与不确定性——世界最根本的特征相左,但相对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波动、无序与压力,人们更偏爱确定性所带来的稳定、秩序和安逸。由于行为所预期结果实现的可能性难以事前准确预测,因此学会与不确定性打交道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面对这一难题,人们或因恐惧选择放弃,或因自负倾其所有。不管是惊弓之鸟还是孤注一掷都不可取,这些都是人们不了解不确定性而做出的盲目选择。

很多人将不确定性与风险、压力、不适等词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人们对(风险)不确定性管理的一种倾向——消除不确定性,追求稳定与舒适。倘若真的没有不确定性,那么稳定与舒适会带来什么?如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躺在床上看一个月电影,我们的健康将会如何?我们所喜欢的浪漫、惊喜是来源于确定还是不确定?

温室花朵养成记

小丽非常爱她的孩子,她决定为孩子创造“优异”的成长环境。她根据权威食谱为孩子定制三餐,不论是食材的种类,还是烹饪工艺都严格遵照食谱。小丽通过增减衣物和空调降低温度变化对孩子身体的冲击,既不让孩子不受热,也不让孩子受凉。一旦身体稍有不适,她立即将孩子送往医院用最好的药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为防止意外,她既不让小孩与其他小朋友随意玩耍,也不让小孩到自然以探索和冒险的心态去玩,而是用游乐园、动物园、博物馆以及旅游景区等事先规划的、有序的场所取而代之。

小丽依据其他孩子的成功经验以及自己的期望为孩子设计成长路径。她从兴趣到学习,从择校到择班,从作息到作业等都好心为孩子打算,还努力让孩子与爱好、人际交往、体育锻炼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所谓干扰因素隔离,代替孩子快速地解决学习生活中到的各种困难,美其名曰“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学习”。小丽甚至规划好了孩子读的大学、专业以及工作单位,孩子只需配合与享受。小孩的生活严格遵循着时间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每天既没有惊吓也没有惊喜,就像在温室中度过时光……

温室花朵背后的不确定性观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重复,这个看似充满善意却略显冰冷的故事反映了小丽对成长以及不确定性的认知。

  • 人们了解成长的目标和路径,成长是在确定的充满竞争的环境中高效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效率是影响成长绩效的关键变量。

小丽把孩子成长简化为嗷嗷待哺、上学、工作与成家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效率地完成身体成长、成绩与升学、薪水和婚姻子女等相应确定性目标。在这个高度简化的模型中,自然没有不确定性的立足之地,她的作用就是减少孩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阻力和干扰,降低目标达成成本。

  • 不确定性是魔鬼,它将带来伤害。确定性是天使,它将带来馈赠和奖励。

小丽正是认为不确定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是小孩追求好成绩过程中的干扰,才不遗余力地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实现小孩在确定、舒适的环境中快速成长的目标。

  • 人为干预可以让不确定性而消失,干预越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伤害越小。

小丽相信不确定性及其所带来的伤害可以通过“有为”来降低甚至消除,她做自以为正确的事情来实现该目标。于是,她综合已有知识和对未来的预测对不确定性进行过滤和阉割,以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干扰以及随机性。

  • 人们对不确定性无能为力,逃避和被动抵御是应对的主要方式。

小丽竭力消除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质是帮孩子逃避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伤害。她将孩子与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割裂开来。她认为让小孩独立应对不确定性会失败,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未来也无益。她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外力将不确定转化为确定,这样小孩就可以安然处之。

温室花朵式不确定性观的后果

温室花朵式的不确定性观以“不确定性是魔鬼”为基础,以“降低不确定性所带来损失”为主要目标,以被动的抵御和逃避为指导原则,以建立在经验和预测基础之上的人工干预为主要手段,以追求安逸、舒适和稳定为最终目标。都说母爱天下最无私,无私只是表明了母亲愿意牺牲和付出,与爱的最终效果正确与否无关。小丽以自以为正确的方式爱着孩子,这种爱究竟给孩子带来何种影响仍需时间和事件去验证。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非如我们想象的简单,很多善意的开始却带来糟糕的结果。如若遵循并实践这套不确定性观将会带来以下后果:

  • 孩子所固化的高效解决确定性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生活中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现实需求。

在解决确定性问题过程中,孩子无需经过探索与思考提出问题,而只需学习、模仿最多改良已有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下,孩子缺乏”发现疑惑——提出问题——寻求解释——设计、完善、实施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全流程系统化的训练和实践,不善于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以及通过知识检索、“知识—问题”匹配以及知识整合设计和优化解决方案,缺乏应对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心理和情绪压力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为在不确定环境下解决问题所必须。此外,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一旦形成了面向确定性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体系再想转型的难度非常大。

  • 在确定性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缺乏完整的人生经历。

孩子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生理结构和观念实现成长,环境中非致命的干扰越多,孩子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小丽消除孩子成长环境中不确定性方式的爱实质是通过人为干预营造真空环境,这不仅压抑了儿童的生物自卫本能,剥夺了孩子享受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惊险、刺激和惊喜的机会,让孩子丧失了探索和冒险的乐趣,降低了他们对自然的爱。孩子的成长在远离随机干扰的远离生态模式中成长,他们被塑造成预设的“生物机器”,成为书呆子。

  • 过度的人工干预造成医源性损伤。

家长以人工干预替代孩子自主选择是温室花朵式不确定性观的核心。所有的人工干预都建立在自以为正确基础之上,《古兰经》中“自以为正确的人其实偏离了正轨”这句话也阐明了相同的道理。现实中的所见只是部分真相,更多的真相像冰山一下深藏水下不为我们所见。人工干预为了可见的利益而采取某种行为,但同时却会引致更大的危害。

医源性损伤指人们接受医疗服务所获得的概率性收益小于概率性成本,这种情形多发于病症不严重而采取医疗干预最终反而受损。在药物副作用相同的条件下,轻度高血压服药受益的概率接近5.6%,“很高”或“严重”高血压服药的受益概率分别为26%和72%。在美国,医疗失误所导致的死亡率是车祸死亡率的3到10倍。诸多造就温室花朵的母亲犯了相同错误,为了让孩子免于轻微疼痛而放弃了让孩子记住某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潜在收益。

花可以一直长在温室之中,可孩子终究需要走出温室独自应对不确定性。我们应该以进化的视角理解成长,成长是通过战胜自我和各种挑战而更适应环境的过程。不确定性之于成长不仅是损害,更多是压力。不确定性就像探路者一样,通过试错探索着进化的各种可能,为进化指明方向。“有得必有失”,温室花朵可以享受片刻、确定的利益,但却丧失了培养日后适用终身的与不确定性为舞能力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以善良的理由去剥夺他人拥抱不确定性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 极简经济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