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买房经历的人一定都被“公摊面积”坑过,明明合同上写着清楚的住房面积,然而到手后确是个缩水货。买的是100平方米的房子最后只得70平方米。在中国房价与收入不相匹配的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被开发商“坑”面积,并认为公摊面积没什么不妥的时候,却不成想放眼全世界,只有中国大陆和香港正使用和曾使用公摊面积来计算房屋面积。

日前,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一同发文《“公摊面积伤民”矛盾亟待求解》,文中追问:既然国际上基本都是按套内面积计算房价,为何我国计算房价、物业费等都要包括占比颇高的公摊面积?职能部门治理房地产行业乱象之时,能否回应公众关于公摊面积乱象的关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合理的公摊面积怎么来的

公摊面积在中国的出现源于商品房模式的发展。根据瞭望智库的数据,公摊面积可能最早从香港引进。在香港买楼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公摊面积销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自2013年1月1日起香港开始明令调整公摊面积,实行住宅物业销售新规,要求地产代理在推销二手住宅时要先行提供物业单位的实用面积信息,然后才可有选择性地提供相关的建筑面积数据。(注:香港的“实用面积”,相当于内地的套内建筑面积。)

现在使用公摊面积销售房屋的只有中国大陆地区。

公摊面积为何保留至今

在确立公摊面积销售方式的初期,我国的商品住宅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其中的众多规定还不明晰。如何决定公摊面积的比例和核实公摊面积大多掌握在开发商的手中,但这一方式本身是缺少说服力的,缺少明确的准则和监管,业主和开放商发生争执的新闻时常可以看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如此,公摊面积保留至今是为何呢?

首先,保留公摊面积肯定符合开发商的利益。因为计算公摊面积还多由开发商自己说的算,他们尽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实现利益最优。

其次,物业费、取暖费等都是按房产证上的面积收费,保留公摊面积符合收取物业费、暖气费等相关费用的机构或组织的利益。

取消公摊面积 房价是不要涨?

公摊面积如今成了中国特有。新华社评论称,公摊面积问题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长期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公摊面积缺少标准、管理混乱,不仅会让消费者在购房时需支付更多房款,更使之在未来要支出物业费、取暖费等更多成本。

公摊面积不合理的症结在于,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透明而带来的混乱,长期以往会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取消公摊面积后,短期内房价会上涨。但是从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会降低业主在未来的负担。

公摊面积的问题存在已久,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相关部门在正视这一问题的时,在短期内可出台相关法规照亮公摊面积测量中的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