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夹人、坠楼、溺水、烫伤、误吞异物、车内窒息……儿童伤害从未远离我们的视线。

伴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从翻身、坐起、站立、到走路等等,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伤害。为了防止意外造成的伤害,家中危险的物品都要收好,放到宝宝够不到的地方。面对各种防不胜防的意外伤害,家长最好也要掌握一些婴幼儿急救常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嘟嘟君为大家总结一下常见的婴幼儿急救知识:

婴幼儿急救常识一:气管异物

气管异物多发生在5岁以内儿童,尤其以刚学会走路到3岁之间的小孩多见,死亡率高。宝宝喜欢将瓜子、花生米、果冻、纽扣、硬币等放入口中,在哭、笑或者吸气时很容易吸入气道。如果气管异物正好卡在声门处或声门下头,堵塞气管时,非常容易发生窒息。

症状:误吞后,宝宝脸色青紫、憋气、呼吸困难,或出现剧烈咳嗽、哮鸣,可能提示物品进入气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急救措施: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适用于3岁以下宝宝:

(1)家长马上把宝宝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宝宝颧骨两边,手臂贴着宝宝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宝宝后颈,让宝宝脸朝下趴在家长大腿上,且头部稍低于躯干,在宝宝背部两肩胛骨间拍打1-5次。

(2)让宝宝仰卧背贴在家长的大腿上,用中指和食指,放在宝宝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压迫1-5次。

(3)循环进行背部拍击和腹部按压,直到异物冲出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姆立克急救法之背部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姆立克急救法之按压

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

家长从背后抱住小孩,一手握拳,顶住宝宝上腹部,另一只手手掌压在拳头上,双臂用力向上、向内紧压,有节奏地一紧一松,直到将异物冲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二:食道异物

食道异物多发生在食道上端开口处。食道异物如果不能及时取出,可能引起食道周围炎、纵膈炎和脓肿,严重时可能引起食管瘘,或穿破大血管引起大出血。

症状:

如果误吞后宝宝没有面色改变,呼吸平稳,不咳嗽,表明物品没有呛入气管,已经进入食道。多表现为吞咽困难、异物感、疼痛、唾液增多等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急救措施:

1、保持安静,切忌再进食,以防将异物推向深处,加重损伤。

2、如果是光滑小异物,通常经过2-3天时间就能够随大便自行排出,可以让宝宝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如芹菜、红薯等,但不要导泻。

3、如果是大异物或者尖锐异物,如枣核、缝针等,容易引起食道和胃肠穿孔,应尽快去大医院,用儿童胃镜取出。

婴幼儿急救常识三:误食毒物

拨打急救电话,联系医生

告诉医生误食毒物的种类、数量、时间,以及宝宝现在的情况等,然后听医生指示。因为有些药品不宜催吐,不能任意处置。

紧急催吐

这些东西可以催吐:

化妆水、染发剂、樟脑球、药、肥皂、酒精类、香烟、咖啡。催吐后,让宝宝多喝水分以稀释毒性,然后带他去医院。

催吐方法:

家长可以用勺柄、筷子、手指等直接刺激宝宝的咽喉部,诱导宝宝出现呕吐。催吐时间越快越好,呕吐得越完全越好。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多为指数变化,早1秒催吐,就有可能截断药物的吸收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快送往医院洗胃

如果吞入毒性较大的物品,应尽快送到最近的医院洗胃。最好将宝宝误食的毒物的包装和说明书,以及呕吐物(装入塑料袋)一并带上,以便医生做针对性的治疗。

这些东西不可催吐:

1、强酸、强碱制品:如厕所所用洗涤剂、管道洗净剂、漂白剂、去油剂等。

2、石油制品:如家庭用灯油、汽油、挥发油、稀薄剂、指甲油、去光水等。

3、农药类:如杀虫剂、除草剂、生石灰等。

4、危险的固体:如圆钉、别针、玻璃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宝误食药品,家长如何应对?

1、误食一般性药品,剂量较少

如维生素、中成药,可让宝宝多喝水,使药物稀释并尽快从尿中排出去。

2、误食有毒性、或副作用大的药品

家长须迅速催吐,再给宝宝喝大量茶水、肥皂水反复呕吐洗胃。然后可以让宝宝喝几杯牛奶养胃解毒。

3、误食腐蚀性较强的药品

不要催吐,建议可以服用适量牛奶、蛋清,并迅速送医院治疗。蛋清和牛奶可以覆在胃黏膜上,减少强酸腐蚀性物质与胃消化道黏膜的接触面积,起到稀释、隔离的作用。

4、误食碘酒

立即饮用米汤、面汤等含淀粉的液体,然后催吐,反复进行,直到呕出物无碘酒色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嘟嘟君提示:如何预防宝宝误吞异物

1、不要给幼儿吃花生、瓜子、豆类、果冻等不容易咬嚼的食物,带核的食物要先把核取出。

2、纠正宝宝把小玩具含在口中玩耍的不良习惯。

3、可能吸入或吞下的小玩具,不要给宝宝玩。

4、培养宝宝安静进食的好习惯,不要边吃边说。

5、宝宝进食时,不要让他吵闹跑跳,家长此时也不要逗乐、训斥、惊吓宝宝。

6、不要强迫喂药,宝宝哭闹时不要硬向他口中塞。

7、宝宝活动范围内不要存放小物品或危险物品,如硬币、瓜子、花生、小纽扣、图钉、药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四:头部摔伤

如果宝宝撞到头之后立刻大哭,不久后恢复正常,通常不必太担心。如果宝宝撞到头之后不哭不闹,脸色发青、呕吐、痉挛时,必须马上送医院急救。

宝宝撞到头部后,即时当时没有任何症状,也要观察至少24小时,48小时则更为安全。如果宝宝出现嗜睡、手脚无力、哭闹或头痛等异常情形,应该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急救措施:

1、情况危急时不要摇晃宝宝的身体。

2、不要揉搓淤青处,反而会使皮下出血。

3、头部肿起大包,可用冰袋或湿毛巾冷敷。24~48小时后改为热敷。

4、观察是否有局部的骨板凹陷。如果有,则可能是颅骨受外力冲撞导致破裂或下陷,需要及时送医院进一步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五:皮肤擦伤出血

皮肤损伤可分为皮肤擦伤和皮肤破裂伤两种。

(1)皮肤擦伤

皮肤擦伤后会出现局部红肿、青紫、疼痛。可用温开水清洗干净,在患处涂碘酒,几天后会自行愈合。对于青紫、肿胀面积较大的擦伤,先用毛巾浸冷水湿敷,24~48小时后改用温开水热湿敷。

(2)皮肤破裂伤

皮肤破裂伤除疼痛、伤口破裂外,还有出血较多、较急的特点。出血颜色鲜红而且不易停止,多为动脉出血,常见于严重的外伤,比较危险,须立即止血。出血持续、缓慢、颜色暗红,多为静脉出血,常见于撕裂伤或切割伤,一般比动脉出血容易控制。血一滴一滴向外渗,为毛细血管出血,一般会自行凝结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急救措施:

(1)止血方法

方法一:指压法,用手指或者止血带用力按压伤口处5-10分钟。

方法二:包扎法,用消毒纱布或者干净手帕直接压在伤口处,再用绷带或者毛巾包扎。

如果两种方法还止不住出血,应紧扎伤口,抬高伤部,迅速送完医院治疗。

(2)小伤口如只伤及皮肤,用红药水涂抹,保持干燥,避免沾水,几天就会愈合。如果伤口较脏,立即用消毒生理盐水或冷开水轻轻擦洗干净,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

(3)大伤口内部用生理盐水擦净,注意不要涂药,再用消毒纱布包扎。伤口周围用75%酒精消毒,先由伤口边缘开始,逐渐向外扩大消毒区。切忌不要用脏棉花、卫生纸、灰土等覆盖伤口,以免感染。凡脏污的大伤口,都要迅速送往医院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六:烧烫伤

烧烫伤一般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轻度表皮烫伤,皮肤会有发红且疼痛的现象。如果能在烫伤后马上冲水冷却至少20分钟,一般2~3天可获得改善。

(2)中度烫伤,表皮溃烂并产生水泡,可能深及表皮下方的真皮层,一般2~3周可痊愈。

(3)重度烫伤,烫伤直达皮下组织,皮肤发硬、发黑或局部碳化。中度和重度烫伤都必须送医院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急措施:

发生烧烫伤后,应该第一时间给皮肤降温。这是因为80%的烧烫伤的伤害来自于余热的蔓延。

(1)从流动的冷水缓慢冲洗伤口二十分钟左右,水流要从伤口的中心向四周蔓延,以防止感染。

(2)保持伤口清洁,皮肤上起的水泡不要撕破,不要自行涂抹任何药物,以防造成伤口感染,影响愈合。

(3)用保鲜袋保护伤口,送医院就医。在伤口部位套一个保鲜袋,不用包扎,也不用捆,轻轻覆盖即可。

(4)如果衣服和皮肤有粘连,不要强行剥离,可用剪刀剪掉周围没有粘牢的衣服,用清洁被单轻轻覆盖,送医院就医。

(5)如果烧烫伤部位在颜面、头颈部、会阴部等特殊部位,即使伤口面积不大,也可能出现并发症,这时除了冷水紧急处理外,可以给患者喝些淡盐水以防休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七:溺水

溺水并非在户外才会发生,由于宝宝的骨胳与运动神经的协调能力尚未成熟,只要容器中的水高度达五厘米左右,就可能对宝宝构成威胁,包括浴盆、浴缸、马桶等。如在家中溺水常发生在宝宝洗澡时,大人未加以看顾;或是宝宝们在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所致。

很多家庭用澡盆给婴儿洗澡,有时候洗到一半,家长将宝宝独自留在澡盆里,虽然水很少,可是这对没有翻身能力的婴儿已经非常危险了。

急救措施:

1、用手将溺水宝宝口中的呕吐物、污物取出,解开衣服,保持呼吸顺畅。

2、宝宝不小心溺水,可按压宝宝的胸部,或让宝宝保持头低脚高的位置将水排出。

3、检查溺水小儿是否清醒,可呼唤或拍打其足底,看有无反应,并用耳朵仔细听其是否有自主呼吸存在。对于已经没有呼吸的小儿,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防方法:

1、帮宝宝洗澡时,不可单独把宝宝留在浴室,哪怕几秒钟时间。

2、避免使用太滑的磁砖,亦可在浴室放止滑垫,防止宝宝跌倒。任何可装水的容器应加装盖子,或把容器倒放,厕所马桶盖也应盖上。会走路的宝宝,不要让他们单独在湖边等有水的地方玩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八:坠床或撞伤

宝宝睡觉时从床上摔落,即使宝宝当下没有哭闹,也不代表宝宝安然无恙;宝宝在玩耍的时候也有可能因为摔倒或者碰到家具,而导致头部受到撞击。

可能出现的症状:

如果撞到头之后立刻大哭,不久后恢复正常,通常不必太担心,但要观察宝宝是否有痉挛、半边手脚无力、歪斜或是两边瞳孔不一样大的情形,如果有,必须送医诊治;如果撞到头之后不哭不闹、脸色发青、头痛还有呕吐、痉挛现象,必须立刻送医急救。

急救措施:

1、在情急之下不要摇晃宝宝的身体。

2、撞伤、碰伤、夹伤时可在伤处采取冰敷,一次10分钟,一天后改为热敷,一天3次。

3、尽量不要在瘀青处搓揉,这样反而会使皮下出血。若要使用药物止痛,建议尽量以外用药膏为主。

4、观察是否有骨折,若有要立即就医。当肿痛范围扩大时,表示情况严重要由医生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防方法:

1、家中的阳台、窗台应加装栏杆,避免让宝宝接近。

2、家中摆设尽量简单,以免东西太多增加宝宝碰撞到的几率。

3、家具当中有尖角的地方建议加上安全防护胶套,包括桌角、椅角等都可以做一些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九:脱臼

大人单手牵起宝宝或是抱起宝宝时,这个动作会因为单边施力的缘故,容易造成宝宝手脱臼、扭伤或骨折。

可能出现的症状:

当发现宝宝两边的手臂不对等、宝宝单边的手臂不动、活动手臂却有疼痛感,或是宝宝自己会避免某部位的肢体动作时,就要怀疑宝宝是否已经脱臼了。

急救措施:

1、若宝宝的手臂单边不动但没有疼痛感,则可用三角巾或布,将脱臼部位稍做固定,然后立刻送医;但若宝宝活动手臂时会有疼痛感,或手臂无力垂下,则需立即送医急救。

2、当宝宝脱臼时,别随意移动宝宝患肢,避免移动的过程中造成宝宝患部的二度伤害,先固定患部后施以冰敷,尽速到医院治疗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防方法:

大人们在跟宝宝互动时,避免做单边的拉提动作。要特别留意的是,若宝宝一旦发生过脱臼,就会多次反复地发生,所以宝宝有脱臼的病史的话,家长跟宝宝玩耍或是进行身体接触时,都要避免在相同部位用力过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婴幼儿急救常识十:昆虫蛰伤

除了夏天发生频率很高的蚊虫叮咬伤,各个季节宝宝都有可能被一些小昆虫叮咬,而且这个过程很难被家长发现。宝宝被叮咬后,会引起局部的疼痛、发炎、红肿、出血等症状,这些毒性反应只是局部的发炎现象,很少会持续扩大甚至造成全身的反应。

急救措施:

1、如有毒刺和毒囊遗留,用消毒过的针或小刀挑出螫刺。避免用钳子取出。

2、在患处涂一些氨水,如患处肿胀,可进行冰敷。不要使用创可贴等包裹伤口。

预防方法:

宝宝的身体、衣物要清爽干净,家中整洁干净,空气新鲜。垃圾及时处理以免蚊虫孳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嘟嘟君提示:其实很多危险都是因为大人的一时疏忽造成的,家长给宝宝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是让宝宝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关键。

(本文选自公众号“兔兔嘟嘟”)

关注公众号:兔兔嘟嘟(ID:tutududu_),我们每天推出实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专业、前沿的育儿资讯。每晚八点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