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池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带,城池内部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各样的资源。两军作战时,即使是把对方打的片甲不留,落花流水,只要不把城池攻下,就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中国古代,两军作战是以夺取城池为目的的,这也更加凸显了城池的重要性。城池又叫城郭,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城指的是城墙,池指的是护城河。护城河,顾名思义就是环绕着城墙,并且具有防御作用的人工河流。《孙子兵法》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将军用兵最高的策略是运用谋略,最下等的策略是攻打城池。之所以将攻城看作是最下等的策略是因为攻城的代价极大。古代的城池大都占据地理优势,易守难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攻城一方大约要有5倍甚至10倍之于守城方的兵力,才有可能成功攻下城池。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他带兵攻打陈仓时,即使手握五万兵马,也对陈仓城束手无策。双方僵持了二十多天都没有结果,最后蜀军退兵。安史之乱时,睢阳城守将张巡在内无余粮,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到了十月份。此外,攻城器械也严重影响到攻城的效率。宋代以前,军队攻城的机械非常简陋,攻占一座城市往往要耗时很久。既然攻城如此困难,那么绕城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朱棣发动靖康之役时,就是绕过了济南,直接攻打南京。既然可以绕过城池,直奔目的地,那么为什么还要攻打城池呢?古代的城池大都倚仗着地形优势,修建在战略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易的绕过城池很容易受到前后夹击,腹背受敌,如果此时再遭遇粮草危机,很容易全军覆没。由此可见,攻打城池非常的费时费力。古代攻打城池就需要数年,为何实现统一只需数十年?其原因有三。其一,皇帝的文书可以拿下所有城池。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有话语权的人。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在攻打一个国家时,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拿下都城。只要君主投降了,那么攻下城池只是早晚的事,当年秦始皇扫平东方六国的时候,就特别爱用这招。其二,歼灭守城军队的主力。将守城军队引出城外,歼灭其主力部队就可以提高攻城的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时候,守城军队根本做不到守城不出,长时间的死守孤城再加上孤立无援,很容易造成粮草危机和人心涣散。其三,中国人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当两军爆发统一战时,往往有一方是方兴未艾,正在蓬勃发展,一方面临衰落,逐渐走下坡路。平民百姓没有太高的思想觉悟,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性命安全。只要自己能够活下来,社会能够稳定,能够安居乐业,他们并不关心是谁做了皇帝,掌握了政权。《春秋公羊传》就提到过大一统的概念,“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种大一统的观念,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加速了统一。

本文由“小郝谈历史账号”发布,2018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