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感谢贫穷”北大女孩爆红后的坦然与不适:写文章不是为了博关注

这些天,17岁的女孩王心仪把自身物质上的“贫穷”纤毫毕现地袒露出来。

在河北衡水的农村老家,面对一拨又一拨访客,她反复讲述“关于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应众人的要求,展示她的北大录取通知书和历年来所获的奖状,也不断在媒体的摄像机前“摆拍”做家务。

一周之前,那篇《感谢贫穷》的文章让她成为了“超级网红”。随后数天,来采访的、来看望的、来慰问的,挤满狭窄的屋子,王心仪从早忙到晚,没了自己的时间。绝大多数时候,女孩脸上笑容洋溢,她并不介意自己的贫穷,也不介意用袒露贫穷的方式“向社会传递某种正能量”。

偶尔她也会感到不适,尤其是面对摄像头的时候。她会被要求“摆拍”,她不太懂得拒绝,总是配合,但内心的感觉是,那不是真实的自己。

王心仪想活得真实。以理科生身份报考北大中文系,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她想去中文系,不想去那些“好找工作的热门专业”;她感谢贫穷,是因为她接受自己过往的处境,明白“贫穷”带给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她不觉得“超级网红”的经历会让她有太多变化,社会关注的热度总会淡去,她会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

文章被刊发不可思议——

“写《 感谢贫穷 》不是博关注”

从河北衡水枣强县县城一路往北,10余公里后,路的两旁已没了商铺和高楼,连绵的玉米地被一条条乡道分割成一个个方形。从其中一条乡道往南拐进数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道路横直、房舍低矮,家家户户皆有院落。

枣强镇新村,王心仪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

从县城乘出租车出发时,司机听到目的地是“新村”,遂问红星新闻记者:“你是去找那个北大女孩吗?”司机师傅和记者聊开了天:本县古时盛产红枣,因此得名“枣强”,除了枣,也不缺优秀学子,每年总有一两个孩子考上北大、清华。

“这些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数王心仪名气最大,枣强人人皆知”,司机师傅热络介绍,“听说她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太好。”一边开车,一边口称“难得,难得”。

今年7月,王心仪收到了北大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但令她一夜走红的,是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

在文章中,王心仪讲述了“关于自己、关于贫穷以及关于希望的故事”,她的母亲体弱多病,外公生活不能自理,家中两个弟弟,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两亩贫瘠的土地和父亲外出打零工的微薄收入。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王心仪说,贫穷让她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赋予她“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感谢贫穷》中的文句在网络流传,引发热议。有人感慨“寒门出贵子”,也有人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8月4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王心仪一脸平静:“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表达自己对贫穷的看法,是对过往经历的一段总结,并不是为了博取关注。”

因文章而走红,在王心仪看来其实“是个意外”。以707分的高考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后,有当地媒体约她采访,聊到自己过去的生活,王心仪把此前为准备北大自主招生而写的一篇文章发给记者,“供他参考。”没想到,这家媒体直接将文章全文刊发了出来。

这段经历令王心仪觉得不可思议。她打趣说:“只是把文章发给记者参考,都没允许他们全文刊发呢。”

不适应突然走红——

“不想让爱和温暖集中在我身上”

进入8月,一拨拨访客纷沓而至,来到这个交通不便的村庄。

王心仪是在7月底回到老家的。高考出分后没几天,她在物理老师的推荐下,去到河北保定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当辅导员,这是她人生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

提及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她很羞涩,不向人透露自己在保定的21天里挣了多少钱。她的母亲说,王心仪从小俭朴,生活、学习上的必需品,都是家里帮忙购置,她对“钱”并没有多少概念;她的舅舅说,孩子从来没有用过化妆品、护肤品,“以后也不建议她化妆,素颜最美。”

知道自己成为了“网红”,也是在保定的时候,她的照片登上了本地报纸的封面。一大早,就有学生和家长纷纷冲她打招呼,“这不是感谢贫穷的那个北大女孩吗?”有人向她索取签名,有人跟她合影,王心仪不太适应,“怎么突然之间就像明星了一样?”她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女孩。

她知道自己不是明星,也不希望大家把她当明星一样看待。

回到家后,是更大的热闹和更多的关注。政府机构、学校、媒体、热心人士不断涌入王心仪家里狭窄的屋子,她一遍一遍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一遍一遍地说,《感谢贫穷》中所写的经历,更多的是过往,目前,她的家庭不愁温饱,生活条件比以往好多了,她不是最需要被关注和关心的贫困学子。

在王心仪家里,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屋子虽然不大,但足够一家人住,屋内陈设相对简单,没有太多家具,但两间主屋也安装了空调。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没有太多存款,尽管一家三姐弟都在上学,但在母亲的操持下,也勉强能够维持收支的平衡。

她所毕业的枣强中学,将为她颁发一笔4万元的奖学金,为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颁发奖学金,是该校的惯例;当地政府也为她提供部分助学金;北京大学也有相关的助学政策。这令王心仪感到欣慰:有了奖学金和助学金,再加上以后勤工俭学的收入,大学阶段的开支基本能够解决,家里的负担就小得多了。

她拒绝了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不想让所有的爱和温暖都集中在我的身上。”她更盼望的是,把这份感动与爱心传递下去,温暖更多需要它们的人。

不渴望挣大钱,但明白钱重要——

想让家人以后生活得好一点

王心仪很喜欢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小说《岛》,讲述了希腊克里特岛上的佩特基斯家族世代对抗麻风病侵袭的故事,佩特基斯家族由绝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寻找,直到重获新生。

她喜欢这类在悲凉生活中寻找希望的故事,对照着她自己的成长经历,会觉得有所共鸣、有所启发。王心仪说,她不渴望挣大钱,但也明白“钱”的重要性,她想让家人以后生活得好一点。

童年时,她穿着亲戚们送的旧衣服,远离玩具、零食和游戏。妈妈仍然穿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学校服,常对孩子们说,衣服不图好看,干净、保暖就行了。有一次妈妈问她:“家里日子穷,会不会觉得苦?”王心仪回答:“妈妈每天陪在我身边,这和很多小孩比,我已经很幸福了。”

村里小学只有低年级,上到三年级时,王心仪只能去乡里的学校。那时,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妈妈骑着车,王心仪坐在后座,弟弟坐在前面的大梁上,两条腿要翘起来。别人眼中近乎是“演杂技”的样子,姐弟俩坚持了三年。

王心仪还记得,当时到乡里的路破得不成样子,走起来坑坑洼洼,一到雨天还会积很多水。可妈妈每天接送,从不误时。

“其实我们也可以寄宿在学校,一周接送一次,但乡里学校的伙食实在很贵。妈妈心疼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却苦了体弱的自己。”王心仪至今忘不了,有一年下大雪,雪积了一尺多厚,自行车出不了门,妈妈裹着棉袄,顶着风,走到学校来接他们。“看到妈妈时,她的头发、眉毛上挂满了雪花,我当时鼻子一酸,难过极了。”

她不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少了什么。在《感谢贫穷》一文中,王心仪写道:

“我的童年可能少了动画片,但我可以和妈妈一起去捉虫子回来喂鸡,等着第二天美味的鸡蛋;我的世界可能没有芭比娃娃,但我可以去香郁的麦田,在大人浇地时偷偷玩水;我的闲暇时光少了零食的陪伴,但我可以和弟弟做伴,爬上屋后高高的桑树,摘下紫红色的果子,倚在树枝上满足地品尝。”

她知道贫穷来给她的好与坏,她说,贫穷赋予的底色将伴随她一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回避不了,也摆脱不掉。

走红之后拒绝为商家代言——

更希望通过努力收获幸福

网络走红之后,有商家找到王心仪,希望由她代言一些商品。王心仪认为,她从未用过那些商品,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因此统统拒绝了。

她说,希望通过努力来收获幸福;自己不是什么明星,仅仅因为“感谢贫穷”和北大而得到暂时的关注,并不具备为商品代言的价值,如果要去代言,那是对社会和自身的一种消费。

8月4日,来自广东湛江的梁贵(化名),坐了一夜的火车来王心仪的家中。凌晨五点敲开大门后,害怕被当作“坏人”,双手把身份证举高,递了过去。梁贵说,他有着和王心仪相似的童年经历,想来看看这个家庭;在屋子里逗留到下午,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这家人聊天。临走时,梁贵掏出一叠现金。

王心仪和家人立刻推掉了,他们说自己“不需要”。

她和每一个来访的人谈论“贫穷”,并不感到羞于启齿。在她看来,“感谢贫穷”,就像感谢一个敌人、一个对手一样,“每一次克服贫困给我设置的层层障碍,总让我更加坚强。因为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

来自众人的关注,也给了王心仪不小的压力。她希望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在大学期间,争取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她对红星新闻记者说,“超级网红”的经历不会让她有太多变化,社会关注的热度淡去之后,她会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

家人没有把她视为“全家的希望”、“全村的希望”。她的舅舅说,即使北大毕业,也未必就能当大官、挣大钱;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并不一样,对这家人而言,知识和做人,远比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加重要。

身为理科生的王心仪,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很多人看来不可理解的决定,在她而言却是自然而然的。母亲早早地教她背诗,一岁时,王心仪已能背下很多唐诗;她说,她热爱古典文学。很多人建议她选择就业前景比较好的计算机、金融或者管理专业,但她的兴趣点不在那里,“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我更愿意听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情。”

王心仪说,未来她想当一名老师,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所感传递给那些和她境遇相似的人。更远一些,她想成为一个随性、从容的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做一个真实的人,也想成为一个社会责任感强的人,“起码比现在强一些吧?我希望我是有意义的。”

6岁的弟弟一直在院里、屋内玩闹,说着充满童真的话:“我要把白云抓下来,然后骑着白云飞到天上去,飞到月球上。”弟弟无忧无虑,不知道“贫困”是什么,也不知道姐姐考上了令人羡慕的大学;姐姐只是含着笑,看着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