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少将
生物危害防控专家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她率领团队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非典”期间,在最短时间验证ω干扰素的有效性,1.4万名预防性使用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薇的故事

作者:曲鸣明 庄颖娜 邵龙飞

从清华到军科

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薇,怀着从军报国的理想,踏上攀登医学尖端领域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事关未来战争胜负。”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

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紧围绕提升战斗力——她率领团队历时十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标志着我国相关生物防御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也由此奠定了陈薇团队在这一领域的领军地位。

面对实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艰辛,陈薇说:“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

“非典”:1.4万人无一例感染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陈薇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

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率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致病病毒零距离接触,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埃博拉:“零”的突破

2014年初,西非大规模爆发并迅速向外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引发全球恐慌。

2014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时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6年,陈薇就针对这个烈性病原体展开相关研究,“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按照研发需求,疫苗需要在非洲埃博拉疫区开展临床试验,而当时,中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的记录为“零”。2015年9月,经过相关部门严苛的审查、考核,陈薇团队不仅实现“零”的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还多次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

这一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这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薇在实验室工作

(2014年12月28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医务工作者兴奋地把陈薇抛向空中

庆祝埃博拉疫苗在非洲开展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2015年11月10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埃博拉疫苗在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时

陈薇(中)到当地孤儿院探望“埃博拉孤儿”

并给孩子们带去有中国特色的小礼品

(2015年11月8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