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漂流爱好者眼中,“抚顺清原红河漂流”可谓大名鼎鼎。红河漂流不仅是“北方第一漂”,其水准甚至是“中国第一漂”。历经15年发展,红河漂流吸引超过360万游客,这一数字是清原县的人口10倍不止。巨大的客流量为清原带来利好,全域旅游发展、县域经济空间令人期待。红河漂流不单是一个景区、一家企业,如今已成为就业产业、扶贫产业、振兴乡村的产业。实现了所谓“一条河带火一条沟、一条河带旺一个县”。

红河谷的奋斗故事 全域旅游带致富

红河谷号称中国”北方第一漂“。每年盛夏周末游客成千上万,是辽宁有名的漂流胜地,它是全封闭峡谷,近3小时航程,虽然平均才水深1米左右,但缓段和急流段各有20个,30多处落差,一路下来,颇具波澜,而且两岸景色优美,气候凉爽宜人。近日傍晚气温只有摄氏25度,负氧离子数每立方厘米14000多,PM2.5只有每立方米11微克。

在董事长杨德全15年的坚持和精心管理下,红河漂流已从“泥腿子”走向“正规军”,景区现已发展成为由综合服务区、旅行社服务区、起点服务区、河道服务区、尾点服务区五大服务区组成的集漂流、户外穿越、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截至目前,红河峡谷漂流景区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成为中国十大生态漂流景区、中国最美休闲胜地,被定为“中国全面小康休闲调研基地”、“辽宁省服务业领军企业”和“抚顺市就业基地”。红河的案例更是被列入北京大学出版的《标准化管理》教材的案例。

分享红河漂流旅游经济红利的不仅是沿线村民,景区还向加入旅游协会的山庄会员单位输送客源近万人,沿线山庄、农家乐40余家,平均每个山庄年收入4万余元,形成了旅游扶贫聚合体,实现了全域旅游。

辽宁社科院课题组对红河漂流的发展评价是这样的:近年来,以红河谷漂流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在抚顺蓬勃发展,已成为抚顺新的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抚顺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改变了城市主导产业单一发展格局,调整和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缓减了地方就业压力,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涵养城市的内生发展和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杨德全是一位典型的东北民营企业家,面庞黝黑,身材结实,眼睛里透着不服输的劲儿。15年来他不计回报,带领团队建设了一个现代化旅游景区,反复摸索实践,不断创新研发,打造出了完整的产品、市场和品牌,拉动县域经济,沿线村民增收,旅游产业带动。同时,环境也保护得很好,漂流沿线满眼葱郁,草木盎然。

2004年,“辽宁清原红河峡谷漂流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河漂流公司”)成立。成立之初,红河漂流公司就做了件“大事”——尽管开发协议写明由县政府负责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但因县财政困难,公司咬牙拿出302万元,借给县政府修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红河漂流景区有山有水,风景如画,但也深受洪水、泥石流的影响。几次不同规模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给景区造成了很大损失。

2005年,“8·13”洪灾冲毁了景区部分设施,杨德全领着员工干了9天,景区终于恢复营业。对通向景区的公路也受到影响,40多米的路面遭洪水毁坏。

2013年“8·16”洪灾给红河漂流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以往,5个服务区中有3个遭灾,景区一片残垣断壁。泥石流最高处4.9米,山体滑坡最大单个石块重达42吨,通往景区的4.8公里公路遭水毁2.1公里,通往尾点景区3座漫水桥有2座遭水毁……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压倒,700天时间,杨德全带领员工挖出了一条新河道,同时完成了“沙子花草上岸,石头下河”的环境恢复目标。杨德全在心中设想:新建的漂流河道一定不能只是恢复老样子,应该重新打造激流,让旅游产品升级。

重建过程中,红河漂流公司兴建并完善了以指挥中心为枢纽,水利、交通、信息通讯、电力、票务、接待、保障、环保、安全九大系统为支撑的运营体系,为景区科学运营提供重要支撑。

大数据时代精准营销 “红河模式”受认可

当下,大数据已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要素,特别是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标准里,大数据中心则是必不可少的“硬件”建设。大数据的支撑可以帮助目的地进行客源群体、品牌竞争等方面的科学分析,能帮助目的地探索出自身的独特价值,从而对自身品牌进行精准定位,围绕产品开展广告创意、活动设计、内容策划、logo设计等相关工作。
  红河谷漂流景区通过对投放数据进行深剖析,精准锁定关注红河谷漂流的目标用户,进一步持续积累和分析目标人群属性、个人关注和购买倾向,一方面为游客提供精准营销方案,为游客提供更好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流量获取效率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有针对的性地将广告展示给相关性高的用户,提升投放效果。根据实时监控投放效果,通过媒体优化,在PC端、移动端、视频端筛选出优质的媒体资源进行投放广告。
  “全域旅游时代,知己知彼才是让游客从产生主动搜索的动力转向对品牌的认可,进而转化为旅游消费决策的关键”。杨德全认为,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并不只是将数据用于受众信息获取层面,而更多应该思考到的是产品本身,产品仍应以消费者数据指向为主导,分析旅游产品是否符合目标人群的需求,进而从本质上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精准营销的结果上得到可量化的回报。

数据显示,红河漂流景区直接拉动周围四个乡镇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势头强劲,目前,景区已直接安置就业6000人次,就业支出3500万元,每年全县有1.2万人夏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占清原县人口的十分之一。单一乡镇年综合经济收入达4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000多元增至7000多元,脱贫致富效果显著。

作为国内首家“旅游发展聚合体”,红河漂流景区这种凭借旅游龙头企业的独特优势,将参与本地旅游经营的农民、农家山庄、林农产品加工户、旅行社等组织起来,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发展聚合体”,成功实现景区迅速发展,农民快速脱贫的目标的做法,被学界总结为“红河模式”。

红河漂流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东北民营企业艰难前行、破茧而出的样本。而其掌门人杨德全,也可作为东北民营企业家典型代表——坚持、隐忍、不服输。红河漂流使更多农民外出打工既不离乡又不离土,减少出现土地荒废、夫妻分离、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困扰社会的问题。通过就业,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我一个人放弃,毁的却是全县人民,再难也要扛下去,一个人受苦,万人享福;一人亏损,万人受益。”力求将红河漂流打造成“百年老店”杨德全表示,红河漂流关系到周围众多百姓的生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这项工程继续下去,他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更关系到清原县扶贫工作,千万民众的生计问题,再难也要走下去。

发展遭遇瓶颈 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样,红河的正面是欣欣向荣的欢乐场面,背面却是游客们所不知道的沉重债务压力,开发者在十五年里,由于县政府不兑现各种协议承诺、不落实政策文件、不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与服务型政府要求背道而驰,占压企业资金1.68亿元,造成企业丧失运营能力。红河漂流这个就业产业、扶贫产业、振兴乡村战略的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红河漂流公司是一个很特殊的民营企业,在新世纪转型时期,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号角,一个草根公司崛起了。它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样大的战略背景下,红河漂流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哪里发展环境优,服务质量好,投资回报率高,企业就到哪里发展,投资就往哪里集聚。一句话,哪里能赚钱,投资者就往哪里跑。资本是有“腿”的。一个地方在选资引资的同时,投资者也在比较、选择营商环境。如果营商环境不理想,赚不了钱,项目可能拔“腿”就走。这点在红河谷也得以验证,投资商撤资红河谷,不进行追加投资的理由就是“清原投资不安全”。

优化营商环境,要正确处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加强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切实为企业、投资者保驾护航,全心全意促进企业发展。营造一种“你发展我铺路,你挣钱我保护,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的氛围。

针对红河谷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协副会长黄信阳道长谈到,政府应立法规组建政府、企业、专家、社会机构、民众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决策机构,为区域发展创造新机制体制。通过立法完善县乡镇政治生态健康,进一步探索建立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和科技等五位一体的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河漂流项目发展至今,最大意义在于对县域经济的强劲拉动,使作为贫困县的清原县三大产业均衡发展,成为建设生态山水城市的基石。杨德全表示,红河漂流的扶贫战略是第一步打开农民的视野,第二步打开景区的界线,第三步是打开乡村旅游的市场。他意味深长地说,很多企业家都在讲传承。我能传承什么?一是资源,我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资源保护好,价值发挥到极致;二是精神,要把红河漂流品牌打造成百年老店,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如果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县域利益,不顾百姓利益,这样的企业也是短命的。

面对红河漂流的现状,专家表示,解决红河漂流困境要从平衡政商关系、利用资本运作缓解债务压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东北再振兴意识入手。红河漂流是东北再振兴背景下,旅游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本。它遇到的困境,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共有的遭遇,剖析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旅游局原巡视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宗德表示,振兴东北语境下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与提升,有赖于“承诺与诚信”的互动效应,上行下效,必须看到当地政府的担当与表率作用。

红河峡谷景区的发展历程是东北地区发展的缩影,加快红河峡谷景区发展是基于地区优势落实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是落实中央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