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黄金时代》之后为什么还会期待许鞍华按照我们认为的方式去讲故事?为什么不记得她所有的作品几乎无一曾呈现出一丝史诗级大片的痕迹?她是反高潮的,向来都是。倒不是说写实派或者新浪潮就是反高潮的,而是许鞍华自己不热爱烈火烹油。当听到她要去拍一部所谓抗日电影,为什么要对她产生仿如对待内地一些男导演那般的希冀呢?难道《黄金时代》是一部你们认为的那种壮阔不已的民国片吗?

拍抗日不过又是为了找一个小人物,对准了她(这性别的选择恐怕是一种直觉),看她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不被淹没。她是希望她不会被淹没的,但她又似乎知道她未必逃的掉,所以总有一点悲悯的心藏在监视器后面。

战争一点点吞噬人们生活的希望,导演也一点点将主人公推向战争的漩涡中。起先只是崇敬房客,然后便基于崇敬帮助他们出逃。这一下内心某处似乎被点燃了,再遇到杀特务的事情不假思索地就上手帮忙。然后,沧海中的一粟跳跃起来,要做乘上时代洪流的浪花。这是女主角自发的觉醒。导演不愿遵循套路去拍出什么受到了民族英雄的启发之类的。她想说:这女子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并且非常肯定,不会后悔。所以她的母亲也笃定起来,倒不是和女儿一样有什么觉悟,而是保护孩子的本能。而间谍春夏也很笃定,基于她受到过的信仰教育。虽然母亲和间谍姑娘最后都在哭,但是她们已然接受了命运的结局。哭着被枪决,却仍然慨然赴死。哭泣中枪声乍起,这一场重头戏是新旧两位金像奖影后的演技大PK。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鞍华真的极有意思。她要拍女性,要拍出她自己理解的女性。抗日里的女性在她这里好像都被颠覆了。她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和男人一起说话洪亮,做事干脆,走路有风。她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可靠,也没什么说服力,也不像是有巨大勇气和信念的样子,但是她们努力做好手里的事情,没想过结果,只是单纯去把这件事情顺利办到,用自己的智慧去做。日子照样在过,革命的那些事儿就和手上的家务一起做了。这是不看重吗?她们真的不清楚生死的重量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恐怕有不少人都不同意这样过家家似的抗日。那太儿戏了,他们认为。打仗真的很庄重,不儿戏吗?《巨人的陨落》里,作者不止一次借助人物的思想和语言去批评那些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王公贵胄们。正是他们,用他们孩子般赌气的行为、一定要让对方尝尝厉害的肌肉男思维,挑起了几大帝国间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的战争。最终没有一个赢家,每一个参战国都付出了无情的代价。而生活在那个时代里的几位人物,也不可避免地因为战争历经坎坷。

战争本来就是一种儿戏的行为。活下去是人们唯一需要郑重对待的事情。可是方兰和母亲,还有她的跟班儿和那位间谍姑娘都把这最重要的事情拋诸脑后。未必一开始是因为什么主义,只是不忍,不忍不理不睬,只管自己活命。这就是时代下几位女性的选择,我们应该对她们的选择致敬,我们应该对拍出这样的女性的许鞍华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