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账户

大多数子女都知道,给父母打的钱他们基本上都会一分不动地保留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心理账户在其中扮演了很大的角色!

关于心理账户,最经典的就是200元音乐会门票的故事。大概讲述的是:你用200元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在出门之前发现你之前花200元买的电话充值卡丢了,你仍然会去听音乐会吗?答案是会的。但是如果把电话充值卡换成音乐会门票丢了,此时需要再花200元来购买门票才能去听音乐会,你还会去吗?答案是不会了。同样是失去了200元,但电话充值卡并不会妨碍你听音乐会的好心情,这是因为你把这两笔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电话充值卡和音乐会在你的心里归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丢失了门票需要再花200元,在你的心里相当于听一场音乐会需要400元,大多数人会觉得并不划算。这就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360百科)

你的工资5000,奖金200.多数人会选择把五千元存起来,把两百元放在皮包中然后不知不觉花光。因为五千元属于储存账户,两百元归属于零用钱账户。此时你应该也明白了吧,如果想真正让父母花你的钱,不能一次性给他们打大款,而因小数量、分批次地打,让他们把这笔钱归在零用钱账户,自然就会花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不要说“不”

家长一般在考前都会叮嘱孩子:“不要涂错卡”、“不要粗心”等等,但结果都求得其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请你先阅读以下段落:

静下心来,朋友,你现在正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很安静。你不要去想桌上水瓶里插着一朵白玫瑰,不要去想外面正在下着雨,不要去想还晾在阳台上没有收的衣服。你不要去想,千万不要去想街头的车水马龙,不要去想突然奔驰而过的一辆红色跑车。

当你读完这段话,是不是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不同的画面。你没有听我的话,我在每一句话开头都告诉你“不要去想”,可你为什么还是去想了?

其实“不”是一个抽象词,而后面的句子会组成一幅具象的画面,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个抽象词去关注后面的具象 词“红色”“白玫瑰”等,这就是不。

在了解这个抽象词后,你应该更加清楚什么时候不能说“不”了吧。